|
|
|
|
|
|
|
中纪委机关报促通报四风加大力度:有些地区秘而不宣变相保护 | 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数:560次 更新时间:2016/1/5 9:35:56 | 一些省份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周周见”的常态之后,曝光传递压力,压力倒逼不敢,收手收敛、知耻知止的氛围越来越浓,“四风”蔓延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实实在在。反之,有些地区和部门雪藏“利器”,对“事”遮遮掩掩、秘而不宣,对“人”更是羞羞答答、讳莫如深,如此隔靴搔痒、变相保护,何谈以儆效尤?
在省级纪委官网,通报曝光数占违纪问题查处数不足20%;13个省份仅在重要时间节点才集中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尚有20多个地市未在省一级纪委官方网站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县一级在省一级纪委官网“零通报”的更多……
这组数据,来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推出的“反‘四风’年报”。“零通报”,是没有案,还是没有办?没办,是“风景这边独好”,还是“我自岿然不动”?办了却不见光,是“深藏功与名”,还是“只想做个好人”?必须说,这份年报是一份很及时的诊断书、一帖很对症的清醒剂。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应当自行“对号入座”。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抓党风廉政建设的鲜明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就包括了“见事见人,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不搞形式、不放空炮;上下互动,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势场;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曝光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形成严的标准和氛围”。如果对照三年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的创新实践和累累硕果来看,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紧盯“四风”的新形式、新动向,看住一个个节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加大公开曝光典型问题的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让广大党员群众透过一件一件“小事”见微知著,看到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一系列新鲜经验,无疑是中央进行总结的“源头活水”。
对顶风违纪行为,通不通报,通报多少,通报是详是略,是隐姓埋名还是点名道姓,看似细节上的问题,但天使和魔鬼往往就在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从实践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令顶风违纪者痛、跃跃欲试者畏的效果立竿见影,是持续形成震慑的“强大武器”,也是警醒一片的“危险告示”。一些省份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周周见”的常态之后,曝光传递压力,压力倒逼不敢,收手收敛、知耻知止的氛围越来越浓,“四风”蔓延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实实在在。反之,有些地区和部门雪藏“利器”,对“事”遮遮掩掩、秘而不宣,对“人”更是羞羞答答、讳莫如深,如此隔靴搔痒、变相保护,何谈以儆效尤?
虽说“零通报”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毋庸讳言,怕得罪人、不敢担当是主因。担不起监督执纪问责的千斤担,看到问题和没有看到一样,听到反映和没有听到一样,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老好人”党不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党风廉政建设出了大问题,党委的主体责任不可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也难辞其咎。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担当要在工作中体现、在实践中检验。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要跟上中央要求,把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真正担起来,使执纪监督问责的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有“见事见人”的支撑,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形成。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追责270人 下一篇:“万宝之争”考验两权分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