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妨小步快跑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24次 更新时间:2015/12/9 14:54:35 | 几乎在所有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传统产业领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一个话题——转型升级。
事实上,作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民营企业的重头戏。
转型其实并不是喜新厌旧,在很多地区转型却成了一哄而上发展新兴产业。各地纷纷上马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等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致使这些产业出现过热势头,产能过剩问题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传导。更可怕的是,一些所谓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根本无“新”可言,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传统制造业。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民营企业良好的市场嗅觉就是转型升级的优势,调整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东南沿海省份,大部分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尤其是在纺织、服装加工、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很多企业没有“一刀切”式地将企业转型,也没有“一步到位”快速升级,而是结合企业的特点,将劳动繁重、人工利润率不高的工种以机器代替,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包装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成为这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安全性的保障。
难道产业转型升级不应该就是几个员工就可以掌控一个工厂生产的全流水线吗?这样当然好,也是转型升级的理想状态,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转型升级还是要小步快跑。
一方面,针对特殊工种机器的研发和生产设备更换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来说,这样的投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即使很多规模稍大的企业一次性更新了所有设备也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经营。先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工序升级,既可以节省一部分资金又可以达到经济效益,而后再逐步升级其他工序,企业在不停的升级中及时调整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承担解决就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地区,民营企业职工数量几乎占职工总数的八成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次性用流水线替换产业工人会造成大规模工人下岗,不仅给地区的社保部门造成负担,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从社会责任出发,民营企业也要逐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正视“供给侧改革”新挑战 下一篇:搭起四板与新三板对接桥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