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营销模式摇摆 雅芳陷入困顿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55次 更新时间:2015/11/23 9:39:36 | 以渠道模式取胜的雅芳,在中国最终却陨落于渠道模式的摇摆混乱。
11月初,直销化妆品公司雅芳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出现6.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27亿元)的巨额亏损,营收亦同比下降22%至16.669亿美元(约合105.85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雅芳已经超过3年连续亏损,被收购传闻不断,却并未出现真正接盘者,早已陷入无人接盘的恐慌。2013年,雅芳拒绝了法国科蒂公司(此公司曾收购丁家宜)的收购请求;2015年5月份曾有一家来路不明的PTG公司拟以82亿美元收购雅芳,后发现不过是一场骗局,美国证监会还对PTG公司提起了诉讼。
据悉,雅芳中国上海总部和广州大区的品牌公关负责人已纷纷离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直在调整的中国市场,却在三季度领跌亚太地区。所以,有业内人士分析,雅芳退出中国市场已没有悬念。
不再被年轻消费者认可
“五六年前的时候,在街上还偶尔会看到雅芳的专卖店,也会跟朋友一起进去逛逛。现在一些老店面都转让做其他的了,近两年基本没用过雅芳了。”日前一位专注美妆行业多年并从事相关代理的严女士表示,雅芳的乳液、润唇膏等曾经在年轻群体里很受欢迎,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崛起,加上国外品牌的加速进入,雅芳已逐渐退出年轻人热议的护肤品范围了。
对现在的女性而言,雅芳的受众群已从大众变为小众。雅芳的没落,或许代表的是整个外资直销日化品牌的式微。“还有雅芳这个品牌吗,在北京街头几乎看不到其实体店面了。”这是近日媒体在街头调查,对于雅芳这个品牌,女性们给出的答案。
随着屈臣氏、丝芙兰等专业洗化商超的出现,雅芳如今在女性心中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低。记者走访了几家雅芳门店,均是客源稀少,非常冷清。“现在的货源和种类都在减少,一天卖出去的货,也没有多少。”一家雅芳店店主表示。对于雅芳退出中国市场一事,雅芳实体店的店主们均表示,没有接到相关的通知。
雅芳在人心中的记忆,更多的是停留在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那时,在驻大学周边的小洗化店中,雅芳算得上一个“大品牌”了。“那时候,雅芳真的非常火。”市民宋女士,曾经做过雅芳的直销,她表示,雅芳之所以能火,一是因为它是进驻中国较早的直销品牌,另一个,则是因为其产品种类多,性价比高。
夹缝求生
直销-直销+零售-零售的混合营销模式,让雅芳陷入求生夹缝。
雅芳分公司一名离职员工说,在中国市场第一家拿到直销牌照的雅芳,曾主打“直销”牌,一度做得风生水起,靠的就是直销模式,众多员工将雅芳系列产品推至千家万户。
1990年雅芳进入中国时,高档化妆品还很匮乏,霞飞增白粉蜜已是最顶级尊享的化妆品。引领风潮的“雅芳小姐”既是摩登的代名词,也是其行销载体。
到1997年,雅芳招聘的直销人员一度达到35万,雅芳中国的营业收入也已超过了10亿元。
1998年是个节点,太多企业违反了游戏规则以至于直销受阻。雅芳不得不重新抉择。这是雅芳第一次转型,从“雅芳小姐”模式变为专卖店模式。
直销的本意是抛弃店铺、减少中间环节、节省广告费;雅芳则反其道而行,增加店铺,增加了运营成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销企业。
但是到2006年意图放开直销业的中国政府还是把第一块直销牌照颁给了雅芳,因为它是“好孩子”。
直销“通行证”并没有给雅芳带来市场业绩的大幅提升,反而使雅芳陷入了“传统专卖店+直销”“两条腿”走路的彷徨。获得牌照意味着雅芳面临着在中国市场的“二次转型”,而转型中两条通路的融合与碰撞也导致了中国市场业绩的下滑。
雅芳始终没有调和好专卖店和直销的价格体系以及利益冲突,混乱的价格体系令直销和专卖店都倍感困扰。经销商和直销员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
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说,2006年,雅芳实行“直销+零售”混合营销模式。而这种混合营销模式的运行,则让零售门店与直销人员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0年4月底,雅芳(中国)总经理高寿康因“贿赂门”被停职,南拉丁美洲总经理奥多内兹空降中国市场,他力主雅芳向“全直销模式”转型,弱化专卖店的销售功能,转变为服务网点。奥多内兹的思维很简单,既然专卖店和直销不能并存,那就择其一做雅芳最擅长的事情。
2013年,雅芳改变了经营模式,选择主攻零售市场。“营销模式的三次变换,导致经营出现问题。”不愿透露姓名的雅芳离职员工说。但这种做法没有协调好大部分经销商的利益,诸多经销商要求赔偿和退货,更多老经销商离弃了雅芳。策略的频繁失误和反复已经使雅芳积重难返。
自2011年至2014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依次为10亿元、7亿元、6亿元和3.5亿元。而安利2014年的销售额是287亿元。或许命运的不同,早在1998年两家企业面临转型抉择的时候就已注定,彼时安利选择了直销。
如今,很难想象雅芳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行销过100多个国家,曾是昔日世界最大的直销企业。
败走中国?
雅芳首席执行官Sheri McCoy指出,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季度,集团在地方市场的销售表现稳健,但她承认受汇率和其他宏观压力的负面冲击,经营确实“困难”,财务数据都不尽如人意。
尽管在俄罗斯和巴西市场有所回暖,但撇除汇率影响后可以看到北美和亚太地区的表现极为疲软,销售分别按年减少15%和8%,其中北美大跌归因于活跃销售代表人数的持续大幅下滑,而一直在调整的中国市场,也在三季度亚太地区中领跌。
尽管雅芳一直在挣扎,用裁员、业务调整等各种方式扭转困局,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加剧,雅芳的业绩更是难有起色。
由于业绩不佳亏损超过预期,雅芳集团上调了全年汇率浮动的负面影响幅度至19个百分点,此前预期为17个百分点,全年撇除汇率影响后收入预期也因此从“轻微增长”下调至持平于2014财年。
“雅芳体系里,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品牌或产品,这也是消费者快速将其遗忘的原因之一。”严女士的这句话折射了雅芳在中国遭遇品牌滑落的窘况。她表示,在她做代理的这两年里,几乎没有消费者询问过雅芳品牌的产品。
化妆品行业专家李智勇认为,长期以来,雅芳并没有一个令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在其他品牌通过纯天然等卖点宣传造势的时候,雅芳却没能把握住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此外,在李智勇看来,没有在一种策略上持之以恒,在零售势头较好的时候突然转为直销也是雅芳的败笔。雅芳在渠道上摇摆不定,其调整损害了合作伙伴的信心,频繁地开关店也给消费者传达出不好的信号。另外,雅芳品牌老化,也是其难赢回市场的原因之一。雅芳除了偶尔推出的新产品,在品牌的维护和更新上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要知道,如今化妆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生存,除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让自己的产品与时俱进,别无他法。
近些年,随着电商平台、海外代购、保税区交易中心的迅速崛起,雅芳的直销模式也受到了冲击。业内人士认为,以前雅芳在中国圈的广泛用户,主要是靠直销的价格福利聚集年轻人群。如今由于互联网行业和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化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雅芳的优势也就逐渐丢失。而专卖领域本就是雅芳扩张渠道的短板之处,在市场空间逐步缩小的背景下,通过专卖形式来扭转业绩无疑是一种投资成本的浪费,消费者也不一定埋单。加上近年来雅芳负面消息不断,雅芳却未能有积极地回应,外界所能感受到的正面信息很少,雅芳在中国市场的前景着实不容乐观。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一靠勤奋二靠运气 下一篇:首个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性文件出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