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双11”网购狂欢折射哪些真实体温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42次 更新时间:2015/11/12 9:35:25 |
■"双11"已远不止是一天的网购狂欢,其背后是互联网加出来的消费动力和创业创新
■互联网和"互联网+"不仅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产生影响
■"互联网+"必然带来一定冲击。通过改革引入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双11”不仅是网购狂欢,也不仅是零售业的节日,商家的兴奋、消费者的激情成就了这一被外媒称作“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购物节”。狂欢之下,也让人们从一个侧面思考“双11”这支温度计背后,中国内需潜力、创业创新和“互联网+”的真实体温。
“买买买”背后的“互联网+”
最近,网民又造了一个新词,三个“买”叠在一起,读音同“穷”。
“就是因为穷,所以才要买买买啊,买得多省得多嘛。”一位消费者在网上留言评论道。因为穷而不买,和因为穷才买,这或许是两代人消费理念的根本不同。事实上,加入网购的人已不论钱多钱少了。
在水立方举办的“双11”晚会,一元钱抢购的活动火遍中国。低价促销的套路几千年没有变化,唯一的不同在于,加上了互联网的二次方:不仅东西通过网上发货,连抽奖也是观众通过手机摇一摇实现:互联网+促销。
距离北京1300多公里外,浙江桐庐陇西村淘服务站,“操盘手”王明强也在挑灯夜战。平常他帮村民代购网上商品,今年农村淘宝首次参与“双11”,王明强雇了伙计帮他一起“抢”购,“实惠的先抢下来,推荐给乡亲们,村里的网购意识已经渐渐起来了。”
像王明强这样的服务站,过去一年在中国27个省份的6000多个村庄落地。早已在一、二线城市深度渗透的网购习惯,也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扎根。
被互联网加进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决策缓慢的美国商业和制造业,也禁不住中国消费者的诱惑,开始加入他们还未完全看懂的中国网购平台。
对于中国有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欧洲各国感到无比惊讶。物流、支付、广告,这些都是让欧洲中小企业对电商望而却步的理由。而在中国,有超过2000个购物网站。
凡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都被搬上了电商平台。相比往年紧盯价格战,今年“双11”不少商家转向主打特色商品、全球优选,满足转型中的消费需求。
习惯了每年“双11”零点守在电脑前抢“五折优惠”的北京市民章霖,早早挑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美国梅西百货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泰国的硅胶枕,麦德龙的鲜牛奶,“听说有些货已经从海外运到了国内保税仓,等在‘双11’确认付款,几天就可以送货上门,我想尝尝鲜。”
相比前些年弥漫在“双11”的火药味,传统零售业已然主动拥抱“互联网+”。银泰商业集团与王府井集团、五星电器等17家企业联合在“双11”期间设立“中国购物节”。苏宁、银泰、北汽、首旅集团等千余商家联动全国超330个城市的18万家商场、门店,共同参与了今年的“双11”。
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成了线上线下的连接器,餐饮业、健身房、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甚至云计算服务也都加入“双11”战局,争享消费盛宴。“双11”已远不止是一天的网购狂欢,其背后是互联网加出来的消费动力和创业创新。
电商盛宴:靠的不仅是低价
“双11”发展到第7年,人们在思索,互联网为什么能够撬动内需?
互联网降低了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信用成本,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的是创新的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让他们从口袋里掏钱的,最终是企业的创新,而不是商品的低价。
观察人士指出,仅仅依靠低价竞争是不可能拉动全社会总体消费的,因为那只是左口袋的钱到右口袋,从表面上看,网上买东西比实体便宜,所以消费者更乐意在网上买;但是深层次看,物流、支付、信用等等各种综合体验,才是在这不到十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网购达人的原因。
麦肯锡今年2月发布报告称,尽管目前中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只有19%,但约六成的农村数字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而且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阿里研究院预计,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随着物流和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未来10年到20年,农村网购甚至有望超过城市。
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商业形态,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显现出网络消费在拉动“内需”这辆马车中发挥的动力。而新技术、新业态,创新经济模式,带来内需增量。
从“柔性定制”到“周期购”,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经济、C2B开掘人们的需求。网上旅游产品、私人定制产品的推出和车辆、房屋等高价值商品销售,在释放内需潜力的同时还衍生出其他外部收益。
为了赶上中国“双11”的消费热潮,电商巨头亚马逊将美国一贯的折扣促销“黑色星期五”提前开启。来自全球商家试图通过互联网直接触达中国的年轻消费者。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认为,“三驾马车”中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和“互联网+”不仅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智慧化生存的形态都产生影响。
“互联网+”如何持续发力?
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外贸商人金健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消费者体验到国外的产品。“我在韩国呆过好几年,十多年前,当时的韩国人与今天的中国人一样,疯狂地从日本、欧美购买各种日用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升级最先带动的往往不是本国制造业的转型、精进,而是进口商品的快速增加。
从年初的全民抢购“日本马桶盖”到“双11”海淘热,中国的内需正在升级,但国内的品牌打造、制造设计水平并未跟上。
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看来,新常态下企业要把过去扩张性的高速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了,简单说就是告别了短缺,进入以质量、品质为核心的需求时代。”宗庆后说。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互联网+”之所以席卷全球,核心在于便捷地满足了人们升级的消费需求,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出现问题,关键在于原有产能、技术、供给无法跟上人们日渐升级的需求。
“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制造业也应该拥抱互联网,大力推进信息化。”徐冠巨认为,“制造业+互联网的关键是深度融合,不是贴标签”。
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试水O2O并非易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表示,一些百货零售实体转型试水O2O不尽如人意,主要还是由于内功修炼不够,商务部将继续积极支持、引导其创新和转型发展。
“双创”已经席卷全国,在城市,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各行各业结合,释放出巨大的创业创新活力。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和以邮政为代表的线下传统企业,正在通过资源互补形成合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业内人士提出,要能持续激发农村的内需潜力,除了“工业品下乡”,还需拉动“农产品返城”,让年轻人返乡创业留得住。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说,“创新性破坏是经济进步最本质的驱动力”。“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现有行业的一定冲击。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互联网+”是新业态,新业态的发展更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从技术改变基础设施到商业模式最后到商业精神,是“互联网+”的核心逻辑。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许小年: 我们的企业家缺乏独立思考 下一篇:“双11”迈向世界有何深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