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企业“走出去”需处理好“七大关系”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41次 更新时间:2015/11/10 8:59:52 | 近年来,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资本紧密程度进一步强化,尤其是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产业或产能合作与投资步伐加快。不论从资本,还是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资本、技术、产业的“虹吸效应”,到中期的内涵式调整,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外溢现象”,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产业分工与布局,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产能转移与资源供应的必然要求。然而,从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的对外投资合作效果看,尚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合作过程中出现纠纷矛盾和投资失败或项目搁浅,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笔者认为,结合我国企业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或投资实践案例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需重点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走出-走入-融入”的关系。
在鼓励中国企业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统筹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的阶段发展要求,全面把握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的战略性机遇的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产业分工。
在实现“走出去”的同时,还要重点研究投资国的国情、经济、法律、文化等,制定自身投资和合作战略,更重要的是与当地的经济、产业、法律、人文等因素融合发展。实现向“融入式”的转变。
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单边-双边-多边”的关系。
从国际产业合作的实践看,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对外合作或投资,而忽视合作方或合作国家的利益与收益,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与矛盾。因此,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时应由从单边投资愿望和发展需求,与投资地或合作者利益和需求结合,实现自身、合作者、国家(含所在投资国)的多边合作多赢结果。
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投资-合作-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展产业投资合作应该是一种互利行为,因此应鼓励中国企业把投资行为与所在投资国或地方政府、企业、人民的利益和权益结合起来,让投资合作与地方政府收益、合作企业利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发展结合起来,以投资行为发展或升华为社会行为。
第四,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短期-长期-战略”的关系。
当前,不论从国家利益角度,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衡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应该侧重于战略收益和产业布局,所以应引导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摒弃投资短期趋利回报的思维,规划布局好投资合作的战略性利益收益与需求。一是要积极配合中国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合作及政治意图等战略需求;二是对投资项目也做好长期或战略收益设计或规划;三是积极对接投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或产业布局。
第五,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设计——资本——价值”的关系。
从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来看,除了某些非经贸因素不可抗拒的政治影响外,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不持续、随意性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一些项目,由于与所在国家政府协调不同造成项目无法实施的现象颇多。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前期要设计好项目或者园区的决策、协调、管理机制,建立起强有力、可掌控的项目领导或决策机构,同时还要前期做好投资的资本来源规划,保证投资计划的延续性。另外,还要做好投资合作项目收益价值的核算,实现投资合作回报。
第六,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收益-安全-保障”的关系。
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对外产业投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企业投资行为。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开展产业投资合作时除了要注重投资项目收益计算分析,化解投资收益风险的同时,更要做好投资环境、政治、人身等方面风险分析,在做好投资合作的收益的同时,更要做好安全保障的预警和应对预案。
第七,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个体——团体——联盟”的关系。
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还应该积极参加或者创建相关投资协会或产业联盟,由企业“个体”融入“团队”中去,在某一投资国形成联盟式组织,壮大在所在国或地区的话语权和协作协助机构,从而增强投资合作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引导、扶持对外投资合作的企业建立协会协会或投资联盟、投资基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种权益保障和投资安全。
总之,在中国经济社会面临重要转型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延伸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化的产业合作或投资将成为“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全球市场,中国快速发展也需要全球化资源配置,对外产业合作尤其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也是实现产能与资本、技术转移、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举措。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把握好以上七个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IPO重启只是制度改革权宜之计 下一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更多地要依靠民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