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经济下行正是民企转型的推动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81次 更新时间:2015/9/16 8:55:39 |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经济不行的时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但基本面依然未有大的改变,正如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说的那样“形有波动,势仍看好”。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就业主要承担者的民营企业,经济下行的压力正是民企实现转型推动力。
民营企业背后是人格化的资本,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并天然地具备创新效率,从来都是市场化创新的主要依托和载体。经济下行导致传统需求增长缓慢或者下降,引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传统产业竞争加剧,经营困难。具有预算硬约束的民企对于成本与绩效的敏感性使其在经营管理、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等方面具备内生性的创新冲动,从而不断主动或被动地从战略、战术等方面适应需求变化,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推陈出新,让企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而经济下行正是企业调整其战略、战术的外部推动力量。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普遍特征来看,经济危机正是过剩产能去化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
经济下行带来的市场不振实际上是相对于传统市场、传统业务而言,作为市场化产物的民企对于市场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实现业务转型和市场转型是民企应对经济下行的必然选择。
就业务转型而言,一方面是在原有业务范围内进行业务创新,发掘新的需求和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提升获利能力;另一方面是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比如加工企业转向自有品牌经营、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沿海企业转向内地市场以及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走向海外市场等,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推动了企业的业务转型和市场扩张。因此,经济下行正是民企实现业务转型和市场转型的推动力。
经济下行为民企进行资产并购和产业整合带来了大好时机。经济下行导致行业预期的普遍悲观,引发资产估值的大幅下降,这正是优势企业进行资产并购和产业整合的大好时机。由于民企是人格化的资本,市场敏感度高,机制灵活,决策速度快,往往可以抓住市场中出现的并购机会,实现快速做大做强,提升和巩固其市场地位。双汇对于史密斯·菲尔德的并购使其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和销售企业;万达院线对美国第二大院线AMC的并购让万达院线立即成为世界第一大院线;融创(中国)对绿城(中国)的部分项目的并购使其迅速进入地产行业第一阵营,而近来对中渝置地、天朗地产部分项目的并购将进一步增加其土地储备和提升其市场地位。
9月1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台,将在推动国企改革的同时,为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民企分享国企改革红利提供了机会。一方面,民企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或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来参与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通过在资本层面上对国有企业开放,以与国企在资本层面的合作来实现与国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以民企灵活的机制来带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有资本的壮大。
连锁商超企业中长期以来流行一句谚语;企业都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意思是说零售企业的顺利发展往往会导致企业的过快扩张和对现金流的无度占用,最终导致企业的快速衰败。同样,成长过于快速的市场对于企业的成长未必是好事,因为企业无法更加关注自身战略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提升,应对各种危机和实现转型的能力将是十分脆弱的。人们都知道,在插秧之后或者禾苗初长之时会有一个“缓苗期”,此时故意少给水肥,以让秧苗更加壮实。对于民企而言,可以说经济下行正是类似的“缓苗期”。
民企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受经济运行波动的影响更大。经济下行,就短期而言对于民企经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对于民企的经营业绩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就长期而言,民企的市场化基因赋予了民企内在的创新与转型动力,经济下行的压力正是民企发展、转型与创新的外部动力。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民企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下一篇:民企领导人不能只读成功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