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今天你抢滴滴红包了吗 | 来源: 点击数:473次 更新时间:2014/12/29 10:41:01 | "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是,只有老大保证能赢,老二不一定赢,老三肯定死。"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经过一年多的"火拼",滴滴早已占尽上风,成为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打车软件,而作为"社交红利"的发源地,腾讯自然会将其作成自己的杀手锏
快的打车
快的打车由杭州快迪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
年完成研发并在杭州完成上线。快的打车现已覆盖到
全国306个城市,日均订单量超百万,用户数超过6000万,司机数量超过100万。
2012年8月,杭州上线;
2013年4月,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2013年6月,开通全国30个城市;
2013年8月,接入支付宝;
2013年9月,进军香港,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香港市场的打车APP;
2013年11月,城市数量达到35个,用户量突破2000万,司机数量达到35万。2013年11月,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大黄蜂打车。
2013年12月18日,快的打车旗下大黄蜂宣布推出商务车服务。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荆林波说过一句名言:“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是,只有老大保证能赢,老二不一定赢,老三肯定死。”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经过一年多的“火拼”,腾讯投资的滴滴打车和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很快打败了其他同类软件,脱颖而出。在今天,尽管快的不愿意承认,但滴滴早已占尽上风,成为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打车软件。
谁都知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同样背靠大树的“快的”的运气却没有滴滴的好,这一年里,是什么让滴滴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
有钱,就是任性
国内最早的打车软件出现在2012年3月,“摇摇招车”上线,9月,嘀嘀打车上线,10月,快的打车也上线了。此后,打车应用如同诸侯割据一样群雄并起,仅仅一年后,全国就有了40多家打车软件,打车软件市场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然而,问题来了,怎么利用手中的“软件”来获得市场的占有量?最后,大家一致默认了一种只有极少数玩家能玩得起的营销手段——烧钱。
今年1月,滴滴和快的打车相继开始大规模补贴打车用户,在2月形成你追我赶的补贴高潮,随后不约而同地回落。春节还未过完,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合作又启动第三轮营销,将立减的金额从5元涨回到了10元,并推出了新用户首单立减15元的优惠,滴滴打车对媒体称这轮营销总投入将达到10亿元。
随后,滴滴打车就和快的打车又拉开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拉锯战。在接下来为期两个月的烧钱大战中,滴滴打车通过对使用微信支付的乘客,每单补贴12元到20元不等;而快的打车则联合支付宝宣布,全国40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通过支付宝支付,司机和乘客可分别获得每笔奖励10到13元不等。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5月16日,滴滴和快的同时宣布,5月17日开始暂停乘客端的现金奖励。
5月底,滴滴又做出了新一轮的营销方案——打车抢红包,这是滴滴在借鉴腾讯春节期间推出的“新年抢红包”营销策略的精髓,今年春节,腾讯通过抢微信红包活动,不仅引爆了除夕夜的全民狂欢,也在这一个晚上绑定了超过1亿张信用卡,当时很多人戏称,微信一个夜晚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当然,打车抢红包也是补贴的另一种玩法。
在财大气粗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近乎疯狂的“攻城掠地”挤压下,国内打车市场纷纷洗牌,之前排名第三、国内最早打车软件“摇摇招车”已停止相关业务,其他打车软件也几乎销声匿迹。
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
“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当用这句顺口溜作为广告语的滴滴红包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同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数字原来是有根据的。
据CNNIC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打车软件市场中有74.1%的用户选择使用滴滴。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85%的用户称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是滴滴,而只有46%的用户使用过快的,易到
用车和Uber的占比则更低,分别为26%、2%。其中部分用户经常使用多款打车软
件。使用频次方面,70%的用户称第
一频次会使用滴滴,而第一频次选
择快的的人仅为29%。按这份
调查结果,滴滴打车在业内已完全胜出。
一般来说,当一个公司在市场
份额或营收
等关键
数字
上取得突破,那么下一轮宣传热潮肯定是围绕着这个关键数字展开,但这次滴滴却想出了一个故事化的“千万不要做那1/4”的营销方案,这让用户在轻松之
余,也能对这个数字记得更加牢固。
在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用户数之后,滴滴趁机推出了自己的专车业务。
滴滴专车业务负责人肖健对外界称,“大城市病”在当下的一线城市
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交通出行领域,急需创新、多元、移动、智能的交通出行方式去缓解,滴滴本次营销战役就是希望告知用户在传统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出行方式之外,还可选择更有尊严的商务专车方式出行。
滴滴专车TVC的“感谢自己篇”正是反映了都市白领忙碌一天后,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可以从滴滴专车获得一个短暂放松、回归自由、安静休息的空间,传递出“把车外的,留在车外;把自己的,还给自己”的声音。
“如果现实是苦逼的,至少梦想是牛逼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12月18日,滴滴专车品牌TVC正式上线,经过网络社交平台发酵,网友提炼出“如果……至少……”的句式,并总结为“滴滴体”,网络上随机出现了用“滴滴体”造句热潮。滴滴专车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深入人心。
由此也可以看出,滴滴专车此次推出走温情路线的TVC,意味着滴滴不再局限于传统发红包补贴营销策略,而是希望通过情感沟通和真诚打动用户的方式,激发用户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主动反思。
社交让滴滴迅速占领市场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想象空间是将线上能力和线下业务打通,就是业内所说的O2O(将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这个市场目前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互联网三大巨头对此均觊觎许久。
就在“滴滴”完成7亿美元融资刚过一周时,百度宣布与硅谷新创业公司uber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双方将在技术、开拓国际化市场、展开中国O2O服务方面展开合作,这也使得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在打车软件市场展开贴身肉搏。
这三家都搭建有自己的平台,想要在三家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相较之下,腾讯的优势无疑是“社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早已成了用户的社交首选,滴滴打车利用微信入口这个红利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最近一段时间,微信用户发现,朋友圈不时会有好友分享滴滴打车红包,然后小伙伴们一拥而上,最近还出现了“柳岩生日送百万滴滴红包”、“今天坐好一点,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送你滴滴红包”等活动,五花八门的抢红包形式带给打车用户乐趣的同时,也将客户牢牢黏在了滴滴打车上。
2013年,腾讯资深员工徐志斌提出概念“社交红利”,在他的《社交红利》一书出版后,这一理念迅速被互联网行业所接收,而作为“社交红利”的发源地,腾讯自然会将其作成自己的杀手锏。腾讯对“社交红利”的重视、全面社交化将成为腾讯未来的重要战略。
早在今年初腾讯召开的“2014年腾讯移动开放战略大会”上,腾讯公布了一系列移动战略细节,其中,都离不开一个元素,即深挖社交基因。在全球已拥有6亿微信用户的腾讯,早已通过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大胆尝试,尝到了社交带来的惊人战果。滴滴打车迅速增长的市场占有量,当然也离不开腾讯微信的强大社交功能。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大连:经济增速放缓 民生投入提速 下一篇:小微企业三年内免征四项收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