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银行打破了传统的运营商界限,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专家表示,运营商的转型不可能依赖类似流量银行的业务一蹴而就,应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长远的目光来推动运营商转型
“我办的是中国移动28元100兆流量套餐,经常流量一不小心就用超了;但有时月底流量没用完,运营商又会清零,很不划算。”家住北京市翠微路的叶先生说。
很多手机用户都曾面临和叶先生类似的烦恼,用户在流量服务方面的需求促使运营商进行更精细化的流量经营。《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运营商已纷纷在流量经营上“发力”。例如,中国联通于11月25日推出“流量银行”业务,开通此业务后,用户可以像存钱一样,随时查询、存取和购买自己的流量,没用完的流量可以转赠他人,甚至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免费赚取流量。中国电信日前推出的“流量宝”,是一个以“流量币”为核心的互联网流量经营平台。当前流量宝已实现了三网(电信、移动、联通)手机流量兑换、流量赚取以及转赠等功能。
“传统的以免、送为主的流量1.0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流量时代的用户需求,未来流量将连接一切。‘流量银行’就是流量经营的一种有益探索。”中国联通宽带公司流量经营中心总经理周华说。
“‘流量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庞大、高质量、真实的用户平台,为企业用户扩张和精准营销提供了先决条件。入驻‘流量银行’平台的企业,通过设计各种创新营销推广活动,吸引用户积极参与互动和分享,可以提升企业推广效率。”周华说。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流量银行”打破了传统的运营商界限,各运营商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实现了无障碍的跨平台运营。他认为,“流量银行”等产品之所以能日渐走俏得益于3个因素:首先,运营商不断改进技术,为流量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来自互联网的竞争促使运营商转变模式。随着蜗牛移动、巴士在线、京东商城等网络运营商纷纷推出流量的精细化服务产品,运营商有必要通过发展“流量银行”,增强用户黏性,打造新的流量入口。再次,顺应当前移动2.0时代的大势所趋。在移动1.0时代,语音是最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用户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流量逐渐成为通信服务的主计费“货币”。“流量银行”等产品覆盖的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较大,流量赠送等特色服务会带来很高用户参与度,流量经营业务潜力巨大,将来有望成为移动通信的“新宠儿”。
也有用户反映“流量银行”的不足之处。用户只有在“流量银行”中购买的流量才能存储并赠送他人,并以“流量币”这种虚拟货币的形式体现。即使想通过“流量银行”购买流量,或把别人赠送的流量币兑换成流量充值到手机中,目前也仅限于中国联通3G和4G手机用户。针对这些问题,周华说,中国联通对流量经营业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流量银行”将打通第三方积分(如信用卡积分、超市会员积分等)与流量相互兑换,用流量来进行购物结算,真正实现流量的货币化功能。
付亮认为,从“流量银行”的盈利模式看,运营商还未能完全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但从中看到了运营商的尝试和探索。“流量银行”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后续的服务是否能跟上,运营商的转型也不可能依赖类似“流量银行”的业务一蹴而就,应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长远的目光来推动运营商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