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是消除疑虑的关键所在。要让百姓知道“养老钱”交在哪里、经营如何,通过改革养老保险等制度,变“人为调整”为“机制调整”
近日有媒体报道,基本养老保险过去20年来的损失被量化后,若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参照,福利损失将高达1.3万亿元。这一测算,引发社会热议。这种估算方法准确吗?我国养老金管理目前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
养老保险事关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社会上关于养老金收支问题的议论从未间断。在这背后,体现的是普通人的养老焦虑。当“账户有钱无法兑现”、“赚钱没有花钱快”的声音不断传来,人们难免会对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忧虑。
不过,养老金的当期缺口并未出现,且退休职工养老金连年上涨。今年前3季度,24个省份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实现“十连增”,并向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适当倾斜,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受益。同时,社会保险制度领域改革持续推进。2月,人社部和财政部发布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弥合城市和乡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7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事业单位人员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改革。
但是,在一系列事实面前,为何部分社会群体的疑虑仍然不能被消除?
实际上,关于养老金问题,政府部门与学术机构历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部分学术机构或专家倾向抛出各种数字,说明养老金缺口或亏损巨大。而政府部门则倾向通过资金结余和待遇提高,来验证目前养老金经营情况良好。
养老保险时间跨度大,因此,眼下最关心这个问题的是还在缴纳养老保险的职工。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情况,是无法说服正在缴纳养老保险的群体的,他们更关心短期盈亏是否会影响未来?如果实现逐步增值,有没有具体时间表?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明确之前,个别专家“养老金巨亏”的观点仍然容易说服人。
关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是消除疑虑的关键所在。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在银行和用来买国债。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形势下,基金的投资范围偏窄、运营效率偏低,贬值缩水的风险日益凸显。不过,保值增值愿望再迫切,也不能忽视养老金投资的绝对安全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才是确保“养老钱”安全与完整的有效做法。
我国养老保障从传统退休制度转向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时间并不长,制度运行也不够成熟,百姓对养老金话题敏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仅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阻碍,还要有效回应“未得利益”的关切;及时公布一些核心数据,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养老钱”交在哪里、经营如何,这不仅会有助于澄清问题,也能让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归根结底,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以增长质量作为发展导向将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原动力。通过改革养老保险等制度,变“人为调整”为“机制调整”,国人的养老水平终将得到极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