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公益和商业:1%的不同意味着什么
来源: 点击数:482次 更新时间:2014/11/24 12:20:57
    作为一位资助工作者,当向行外人介绍我的工作时,常用的说法是:我们就类似于商业领域里的投资人,只不过商业投的是企业,注重的是财务回报;我们投的是公益组织,注重的是给社会带来公共利益。但是公益资助和商业投资究竟有多一样?要理清这个问题,需要先看看被投对象“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是怎么诞生和生长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之前应该有不少文章从动机和成效角度有过论述,这次我们转换下视角,看看创业者创业守业的历程和遭遇,或许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对数百家新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芝加哥大学教授阿玛尔·毕海德在《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一书指出:多数新企业的成长历程多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之前臆想的“高大上”的商业创业、商业运营其实一样是个“苦娃娃”。比如:大多数新企业的创业想法平庸无奇,只有6%的创业者宣称其创业产品或服务独一无二;新企业也很少进行市场调研,还常常根据机会转换经营方向;同时,创业初期资本主要依靠个人储蓄、亲友、银行贷款抵押,只有不到7%的企业能获得投资;与之相应,人才严重缺乏。
    这简直就是公益组织的写照。我们常能听到对公益组织的诟病无外乎:没有对需求的调查了解就直接设计项目、做项目;项目缺乏创新、乏善可陈;两三个人的机构同时做好几个议题,四面开花,毫无聚焦。
    但从发展规律上看,这种“出身卑微,因陋就简”的状态对于商业机构而言性价比是很高的,因为资源有限、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竞争对手层出不穷,而快速反应、灵活调整和迭代以获取较高市场份额和财务回报是最实惠的。而且大部分企业始终处于这种生存状态,甚至快速的自生自灭。
    数据显示:企业5年生存率是1/3,10年生存率是10%,20年为周期的国际化生存率是3.5/千万。即一千万中只有不到4家企业可以成长为长久发展的伟大企业。实现这种发展的企业通常:一是创始人具备某种远大理想和能力;二是能够按照长远的战略方向有规划的发展,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三是能够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自我革新。
    对于讲求投入产出比的商业投资者来说,面对这样的业态,要使其资本、人力、时间的投入产生较大的回报,常见有两个策略:第一,在较为早期的新企业中投资“潜力股”,少额快速地投上N家,只要其中有几家成功,能赚回总体投资就赚了,看的是总体而非个体;第二,对有良好基础的和巨大财务增长预估的公司长线投资,通过帮助其实现战略发展获得巨额投资回报。而无论哪种投资,投资者和被投公司之间要对预期利润标准和分配机制进行协商。既要共同做大利润蛋糕,也要在某些时候分割这些蛋糕。对于投资者来说,终极目的是财务回报,被投企业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投资者在适当的时候退出以兑现,未必要考虑退出对被投公司的影响。
    从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状态以及整个业态来看,公益机构与商业机构的发展规律是类似的。那么,公益资助者是否可以借鉴商业投资人的逻辑?或者,如果借鉴需要注意些什么?这就要再来看看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的不同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9%是一样的,但决定一个事情本质的往往就是那1%的不同。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动力机制的产生和持续以及社会效益的衡量和淘汰机制上。
    动力机制的产生
    从创业者个人角度来分析,一个企业再不济也算是自我雇佣,权当给自己打工,而且真的有可能实现财务的滚动上升。机会成本低,潜在收益大,因此可以吸引无数人前赴后继甚至摔倒重来。所以,市场搞活后商业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繁荣起来,也成长出很多有社会威望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因为她自身就包含自我吸引、孕育、长大的基因。
    公益就大不同。创办和运营一家公益机构更多是实践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没有太多财务增长空间,社会价值也未见得受认可。且由于获得来的捐赠收入基本要全部用掉,机构很难积累长期发展的资本。所以,公益行业只能吸引到既有社会理想又有经济基础还有开拓能力的人来投身社会政策放开后,公益领域并没有吸引到与当年企业界同样量级的创业者(包括数量和质量),这与公益行业的资源供给机制有很大关系。
    如何配置资源,让那些没有经济基础但有社会理想和开拓能力的人能够进入公益行业并持续发展下去,对于整个业态的蓬勃发展非常重要。这就体现了对萌芽期和初创期公益组织进行投资甚至是培育的重要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公益资助与商业投资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关系。商业投资人与被投者还是利益交换关系,为了利润,待价而沽,伺机而投,见利则退。公益资助人与被投者则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同行者关系,公益投资人有时甚至是先行者、推动者,要更有魄力地挖掘那些有社会理想有能力的人投身于此事业,大胆地给予支持。目前行业内这类资助并不多,已开展此类资助者对此种资助的效益和效率也存有疑虑。
    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看待这类资助的成效:第一,借鉴商业投资的规律,初创期投入,收获的“明星”机构总是少的,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明星”机构的成功率预期。第二,非“明星”机构绝不是不创造社会效益,商业投资通常是“有”和“无”的问题,而公益投资则是“多”和“少”的问题。机构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成效的维度。第三,要看这种资助对行业的长远影响,奠定一些人从此在公益领域长期发展的基础,虽然现在不显现其价值,但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做此类资助的机构不需要犹疑此类资助的价值,但可以沿着这三条线去琢磨如何做这类资助才能不断提高成功几率。比如,如何更有效挖掘到有专业能力、经营能力的人进入,这类组织更需要什么支持可以帮助其成长等。
    动力机制的持续
    公益机构的收入多数会指定用途,也很少有盈余。但在经历了初创探索后,一些公益机构会形成更清晰的使命和核心优势,希望基于此来谋划长远发展,产生更大规模更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就像企业要克制短期利益的诱惑去基于战略长远发展一样,这个过程需要探索和建设,也需要相应的资金。可是公益机构很少有资本积累,往往会错过时机,不能发展。要打破这种天花板效应,要从打破资源限制入手。
    在资助方式上,可以针对此类需求提供机构发展的资助,也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更健康的公益机构盈余产生、分配的机制,并做到透明化。前一种像是商业里的投资者,因看好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某个瓶颈期投入,投完之后机构走上一个台阶又自行运转下去。第二种更像是商业里的客户,通过项目或服务的资助、购买、捐赠使公益机构产生持续资金来源。
    任何一种角色都有她独特的价值,也有相应的标准。如果是投资者角色,就要看准时机,而且这种资助往往是阶段性的;如果是第二种,资助方通常都有自己确定的议题,为了推动议题解决可以和公益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提供第二种方式的资助时,议题明确但公益机构有自己探索和实施的空间,基于价值而非仅仅是成本提供资助,允许机构内部调配资金的使用但要整体做到财务的公开透明。这种资助可以使公益组织更好地发挥机构所获得的资金的配置效益。而对公益机构来说,也应该认清不同的资助方的诉求和特点,根据机构自身的需求拆解出不同的申请。
社会效益的衡量和淘汰机制
    并非公益组织做的事都是对社会有益的。比如,现在很多悲情公益,把孩子的悲惨遭遇拿来说事,博取眼球和爱心,给予孩子一些小小的物资捐赠,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不负责,甚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商业领域,跟不上市场的公司会自动被淘汰。公益组织因为服务对象和出资人的分离,无法产生直接的淘汰机制,甚至会因为资方的倾向而相反。
    基金会作为专业机构,需要发挥对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导向的作用。为公益组织提供做成效评估的视角和资源,去识别所做工作的成效究竟如何,不断促进机构向更利于服务对象福祉的方向前进,防止花钱干坏事。同时,也应该与公益机构共同向社会去倡导怎样做公益是更有益的,帮助公益机构防止被不明就里的资源所绑架。
    这些年来,商业与公益的交融越来越多,商业社会的很多思维逻辑和原则也在影响着公益界。商业投资与公益资助真的很像,也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与此同时,也因为一些根本性的不同,会存在看似相同但相去甚远的差异。在我们运用商业逻辑来审视公益以及运用公益的逻辑来解读商业时,各自多一份谦逊和审慎、开放和学习,相信可以更好地让这两股力量交融,促进公益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治霾治堵要治根 下一篇:论道中国绿色增长 责任投资迎来黄金时机
 
   友情链接:海力网辽宁省市场信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