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民营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健康发展 | 来源: 点击数:457次 更新时间:2014/11/7 14:51:20 |
调结构转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好选择与根本途经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确认识"新常态"、深刻理解"新常态",逐步适应"新常态",更加清晰把握和应对"新常态",不仅对实现"新常态"下的民营企业发展有现实意义,更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最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的“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由追求高速增长转为求质量保就业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并将在这个速度档位上保持相当长时间。二是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的“新常态”,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反腐倡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近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党风政风的转变,促使社会风气持续好转,这也呈现为新的常态化趋势。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活力和竞争力,能平稳健康可持续,不仅需要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转型,提质增效,更需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奋发跟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维护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确认识“新常态”、深刻理解“新常态”,逐步适应“新常态”,更加清晰把握和应对“新常态”,不仅对实现“新常态”下的民营企业发展有现实意义,更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新常态”把握好“新常态”是民营企业的紧迫任务
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使钢铁、水泥、煤炭等10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粗放的、掠夺式资源开发,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加之一段时期,追求“数字政绩”的短期行为,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使我国经济“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如果不适时调整,仍然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继续扩规模,铺摊子,就难免出“事故”,难免会“翻车”。
当然,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少民营企业不看好前景,认为经济不行了,快要崩盘了,对下一步的发展没有信心,这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民营企业应理性调整,既要保持“平常心”,又能保持“进取心”;既不要盲目自信,又不能消极应对。
社会风气转变的“新常态”,是浮躁的社会风气调整到清明、清正的风气中来,严处干部违纪,打击官商结合,厘清了政商关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市场发展将逐步更加公开、透明,运行将更加规范、成熟,办事将更加公开、公正。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要坚守平等、公正、自愿、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不坑蒙拐骗、不欺诈消费者,和官员和公务人员要交往有道,不“勾肩搭背”。过去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一些民营企业存在的那种靠关系、靠人情、靠金钱铺路,靠行贿办事,既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也腐蚀了一些干部,搞坏了社会风气。
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一定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找准自身定位,规范企业行为,推动民营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定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做人干事领办项目,都要精准务实。认认真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踏踏实实研究市场走向,严谨细致抓好每一个项目,备足自己的功课,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努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公开、公平竞争,在优胜劣汰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调结构、转方式是“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选择
近20年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点有两个,一是房地产,二是出口。
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开发及其拉动的相关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房地产开发投资长期以来占到我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0%、GDP的10%多。不仅拉动着众多相关产业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让已经买房的家庭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增值感,因此撬动了相当数量人群的消费。
出口则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长期保持两位数甚至高达20%的增长,2007年出口占GDP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外贸顺差占了GDP的8.8%。
但是,这两大经济增长点都在逐步褪色。房地产一是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已经得到了部分满足。二是金融改革的推进,低风险的、流动性极强的金融投资回报,改变了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将投资买房作为财富增值保值手段的格局。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需求下降,进口萎缩,大量的出口拉动已不可为继。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态势。
“新常态”下我们要的发展是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后任何企业如果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增长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民营经济发展出路在转型升级,动力活力也在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握先机,在发展方式提升中赢得主动。
但是,经济增长点在那里,能不能转,怎样转?不少企业有“不转等死,转了怕死”的困惑。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要分析研究国家的政策走向,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优势,盲目、跟风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是不行的。对不熟悉的领域和行业,不要轻易进入。要注重发展质量、品质,不单纯追求数量、规模。一定要靠质量盘活存量,靠实力优化增量,靠创新促进发展。要根据“新常态”的要求,分析变化了市场,分析变化了的社会形态,一步一步把企业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站在更加客观理性的立场,牢牢把握产业项目建设规律,做到存量提质到位、助力扶持到位、对接跟进到位、优势挖掘到位,使上项目稳增长促发展取得实效。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是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是比较弱,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主要有国家和国有大企业唱主角。
但是,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强,在决策的执行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的专利产品中,有66%是由民营企业创造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可以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建立自主品牌的主体。
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强筋壮骨、赢得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加强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增强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下气力加强管理创新,努力推进民营企业,逐步走出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运行模式;建立良好的契约治理机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制度基础;推进技术研发,加快技术引进,尽快改变技术装备水平差,产品技术含量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等“通病”。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选准自主创新方向,培育自主创新人才,增加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不断探索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新途径;优秀的民营企业要从产品经营、资本运营走向品牌运营,在自主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努力在自主创新中求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才智。
政府高效服务是“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有句古话叫做“食不破具,荫不折枝”,就是说吃饭不能打破自己的饭碗,在树下乘凉不能折断树枝。各级政府在经济领域要宏观管住,微观放活。要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
目前,政府经济管理仍然过多、过细,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繁杂的办事程序、低效率的手续办理以及政策不衔接、不配套、吃拿卡要、乱收费等仍不同程度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建立法治政府新理念,最近加大力度放权,不断巡视各地落实情况,但是,无论在宣传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包括办事效率提高方面都仍变化不大。现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方方面面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要在政府有关部门办事,几天可以办结的事几个月办不下来,可以说许多好的项目,就因为方方面面不给力,拖延了工期,丧失了时机,企业损失巨大。
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解决为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我认为,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明确办事流程、时限,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搞一站式办公,这个窗口递进去的材料,到那个窗口就办完了。有些地方政府是鼓励民营企业“大干快上”的,但让人一听要经过很多环节,走很多流程,顿时就泄气了,干不成了。
融资难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国家现在民营企业寿命短,有一半原因是融资难问题。现在大银行,比如我们现在国内的五大国有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虽然各级政府都不断推动给予民营企业资金支持,但是收效甚微,他们都不愿意把钱贷给民营企业。一是认为民营企业抵押不足,怕会造成不良贷款。二是因为民营企业贷的少,手续繁琐,投入很大的管理成本,最终效益低。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原因。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认为一定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各种所有制主体的发展需求,适应国际国内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和贸易需求,适应千百万中小微企业的急、少、快等纷繁复杂的融资需求。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湖南工商联联动式法律维权服务民企 下一篇:文化遗产保护又接财政“红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