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为”与“不为”的温州之路 | 来源: 点击数:447次 更新时间:2014/10/23 9:49:39 | 正在恢复中的温州、徘徊在困境中的温州、奋力前行中的温州,如何布好这局棋,对于政策的制定者,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一边界的选择,显然并不轻松
如今,如何在危机中重建温州,这或许是温州政府的一次艰难但极具示范意义的施政试水
上篇
胡福林一百多亩的眼镜新厂区,位于温州的瓯海经济开发区,眼下终于完成了重组。接盘者是石家庄温州商会,一番考量之后这里将被布局为皮革鞋料的生产资料市场,原本密集的厂房被拆掉了四座,以保证市场必要的人流、物流空间。
3年前,有着"眼镜大王"美誉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成为了温州第一个"跑路者",举惊四座。3年中,如何解困胡福林,如何解套担保链,作为标志性事件,考验着温州政府。
深入腹地,温州呈现的画面远比"传说"丰富得多:入驻商户在被重组为市场的原信泰眼镜新厂区,正忙着装修;打火机行业龙头企业叫苦不迭,苦诉风波仍在发酵;而森马、正泰、奥康等一批大企业,则在这轮风波中毫发无伤。这都是真实的温州。
正在恢复中的温州、徘徊在困境中的温州、奋力前行中的温州,如何布好这局棋,对于政策的制定者,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显然并不轻松。
正在恢复中的温州
原胡福林眼镜新厂房已经挂上"温州皮革鞋料市场"字样的招牌,不久后,这里将再次更名为"新河通桥市场"。
温商中流传,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是胡福林的恩人。
2011年9月28日,身任温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的王振滔得知了胡福林出走的消息,鉴于事态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王振滔向市委提出了让胡福林回国的思路:第一,保障胡福林的个人安全;第二,胡福林的债务处理政府要支持。
"不只是救你,而是救你的下一代,就算死也死在温州。"王振滔把胡福林拉了回来。回到温州的胡福林在自己的办公室被几十家媒体围得水泄不通,他坚持要等一个人的出现才能召开新闻发布会,他所等的人就是王振滔。
在温商回归的背景下,石家庄温州商会最终接下了胡福林的"盘子"。
2011年受金融链风波影响,温州民营经济陷入了发展困境,由此,温州政府提出了"温商回归"的发展思路。三年来,温州的投资增幅一直排在全省第一。目前包括北京、石家庄、南京、广州、义乌、迪拜等地的温州十大商会组成了联合体,已经开始在温州遴选项目,为解困温州尽自己的力量。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进入温州采访之际,原胡福林眼镜新厂房已经挂上"温州皮革鞋料市场"字样的招牌,不久后,这里将再次更名为"新河通桥市场"。
作为重组胡福林产业的"操刀人",石家庄温州商会名誉会长、温州温商联合投资中心总经理吕卫国介绍,此番定位,正是看重了温州的鞋文化。皮鞋在温州拥有先进的生产基地和完整的产业链,温州皮鞋每年出口高达1200亿元,人造革原材料出口达到750亿元。
目前,商户的入驻已经完成。业界颇有声誉的温州皮革鞋料商会、鞋跟商会、鞋机商会、瑞安商会等四大商会,以及不少行业的佼佼者和大户均在入驻之列。
拥有20逾年历史的温州标志性市场--河通桥市场,已经谈妥搬迁事宜,不久后将整体搬迁至此。
温商回归,带回了他们长期闯荡积累的先进理念。这个市场占地120亩,规划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是14万多平米,配套面积4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无论体量还是配套,就全国而言也算得上首屈一指。
胡福林的债务,将由这个市场的未来盈利做偿还。
也因此,不同于通常的按投资比例进行分成,对接盘者采取了锁定回报率的模式。目前这个市场初步估价15个亿,接盘者未来将拿走其中的10%。而接盘团队的投入则包括整个运作的思路、班子、投资等,此外,出于对经营户的负责,今后该市场的运作不会交给债权人,而继续由接盘者承担。
"在商言商不能这么做生意,但把市场做好、锁定回报不多拿,这其中是温商精神。"吕卫国预计,这个市场年产值超百亿元很轻松。
温州市委、市政府主导筑建的"鸟巢",越来越多地出现,形成筑巢迎凤的氛围,吸引大量的温商回归,逐渐形成热潮。
在温州回归的号召下,举家定居杭州多年的温商胡光铁,以浙江国智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回归故里,两年来打造了温州目前最大的综合性产业园区--9号文化艺术中心。
这个园区多数是闲置厂房的再利用。由政府出面主持建设,统一谈妥价格,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此后,胡光铁的团队接手开始招商和运作。如今园区里有电子商务产业园、文化创业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动漫设计产业园等等,而共同的特点则都是在温州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进行嫁接,盘活原来的低端制造业。
胡光铁看重的市场,正是在温州大企业强者愈强、小企业温饱无忧的两极分化之下,被挤掉的中间阶层。这些企业有着多年的制造业基础,只需打通产业链,便可焕发活力。
进驻园区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在对面就可以找到专业的电子商务团队,左手边的邻居便是物流团队,右手边又可能是设计公司甚至员工宿舍的配套,此外,园区还搭建了资金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温州有崇商的传统,在创业园里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父辈创业的积累和亲戚朋友的筹借或是通过银行的小微企业微创贷款,凑足5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启动资金,便走上了创业之路。
胡光铁保守估计,预计3年后,这个园区的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带动上下游300亿元。而这样的园区在温州正形成一个产业,刚刚起步的创意产业园如今已经占据整个温州GDP的5.3%。
徘徊在困境中的温州
遍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温州地区的制造企业,普遍遭遇了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税负增加等等实业难做的境况。
"温州的今天就好像农历八月十五的台风,本身就是大潮,又遇台风。"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如是形容行业的境况。
眼镜、打火机、皮鞋、服装曾是温州四大代表性传统行业,也是温州的支柱产业。黄发静也是温州打火机行业龙头企业--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他所处的行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打火机协会会员企业300多家,没有入会的企业大概500多家,而到目前行业仅存企业不足100家。
而实际上,这场"八月十五的台风"从2002年就已经显露迹象。
客观上,国际市场萎缩、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人民币汇率提升,以及温州2011年民间借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行业自律不够等等原因,共同发酵了温州的困境。
在受波及的温州传统优势产业中,服装、鞋业的状况稍好,打火机行业、制锁业和洁具行业则受影响颇大,其中洁具受牵连最为严重。始于2011年,行业小企业陆续进入倒闭潮,而如今一些大企业也开始加入其中。
时下,作为会长的黄发静对会员企业讲得最多的口号,就是努力活下去。在自己的企业里,他在销售部贯彻了只要保本有微利就直接签单,无需请示的措施。
在私下里,温州老板把银行称作"吸血机"。一度"求"着企业贷款,企业借多少就给多少,完全没有监控,表面上银行利息8-9厘,实际上则达到了一分多,企业被银行玲琅满目的项目套牢。
微利时代实业显然无法支撑这样的高成本,这些钱全部流入了高度集中的资本运作中,包括楼市、开矿、过度投机、盲目投资,以及期货、股票,甚至企业从银行借出贷款随即又放进了高利贷市场,钱也就是这么消失的。
在眼下的温州,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很是火药味儿。
"4万亿"时代,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求着企业贷款。2011年下半年政策突然收紧,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变成了从严从紧,2011年18次上调准备金,房地产政策上国8条、国5条直至限购令的出台,银行开始压贷、抽贷。随着事态恶化,银行不相信企业,企业对银行怨声载道。
如今,破解担保链成为温州的破局之棋。而仍深陷其中的温商们也开始自省。
近十几年来,遍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温州地区的制造企业,普遍遭遇了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税负增加等等实业难做的境况。然而,相比之下,温州显然更浮躁了些。
近些年的温州,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没有把资本用在主业上,进行更新设备、升级技术、创新品牌。相反,则将资本流出了制造业,进入了房地产等快钱行业。这直接给今天的温州布下了迷局:制造业仍靠"价格战"逐利。
"这些闯大祸的人,除了浮躁以外,还有飘。有些人在房地产初期赚到钱,胆子就变得特别大,拿着一个亿去干十个亿的活儿,完全是投机的心态。正是抛弃了温州人务实勤劳的品质,酿成了今天的苦果。"黄发静面露苦痛地说。
奋力前行中的温州
温州的民营经济景象,从散兵游勇发展到了集团军作战。在每个行业,都产生了领军企业,如正泰,森马,报喜鸟,康奈、奥康等等。
当50%以上的温州企业受困担保链之际,森马集团显得非常另类:零银行贷款,净资产107亿元,各项存款51亿元,此外,还握有2亿元无息员工贷款、7亿元代理商授信。
圈中人用"毫发无损"形容这轮金融风波中的森马集团。
忽悠"森马"的人并不少,仅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的办公室,就有不计其数的到访者。其中,有拿着预算规划、商业计划、评估资料,也有带着领导的字条。最后,邱光和都以"立足主业"挡了回去。
邱光和也有挨不过去的关系,曾有不计其数的亲戚、战友、朋友找上门寻求担保。邱光和还是坚持"上市公司不能对外担保"。
这几年来,服装行业的森马同样面临"难处",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行、成本上涨以及商圈资源匮乏等等境况不尽如人意。仅以店面租金为例,2011年后,温州核心商圈五马街原来500万元的租金,一年涨了50%;支付方式也由过去的月付变成了年付,财务成本大幅增加。
但森马一直坚持在主业上苦下功夫、长远规划,不断在供应链改造、商务模式转型、互联网思维改变、渠道升级上做创新。靠着创新,剥离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
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大局势之下,森马的数据表现一路飘红。今年1-8月份,森马终端销售同比增长11.8%,预计今年有望突破180亿元的终端规模,全年销售同比增加15%。而邱光和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的设想里,到2020年,森马成人装销量将达到500亿元;童装市场将做到50亿元。
总部位于乐清的正泰集团,"不担保"写进了公司的章程。遇到非借不可的亲戚、朋友,作为董事长的南存辉一直是私人掏腰包,但是公司绝对不担保。
有不少朋友曾撺掇南存辉去做房地产,他琢磨:"一个房地产企业每年上万亿元的销售额能持续吗?自己到现在都没见过。做科技型和创新型成气候的企业反而很多。"
以正泰集团在行业内的地位,银行曾几番主动找来提供贷款,都被南存辉拒绝。行长反问南存辉:有信用为什么不贷款?南存辉回答,正是因为有信用,所以更珍惜。"主业还没有做好,去做别的干什么?我还是老老实实做实业。"
做实业并不轻松,尤其是正泰这样的技术型企业。但南存辉抱定,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出来,自己就是金矿。在周围炒房、炒煤、投资赚快钱风行之际,南存辉恪守常识:不能只见贼吃,不见贼挨打。
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别人把精力用于赚快钱的时候,南存辉为正泰打造了牢固的基底。今天的正泰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行业内牢牢站稳了脚跟。
在制造业的种种遭遇中,鞋业的"寒冬"来得早一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预感到"寒冬"的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早早便开始准备"过冬",他认定自己的主业是朝阳产业。
"寒冬"中的奥康没有一味迎合资本的趋利性,而是在不断的变革中求发展求生存,资金始终专注于实业,坚持实体经济是基础。今天的奥康成为昨天最好的注解。
这些年,温州的民营经济景象,从散兵游勇发展到了集团军作战。在每个行业,都产生了领军企业,比如电器行业的正泰,休闲服行业的森马,西装行业的报喜鸟,鞋业的康奈奥康等等。这些明星企业的量级,也从原来的新三板变成了现在的资本航母。
在温州,这十几家上市公司所发酵的作用,远远不局限于自身产生的效益,而更发挥了标杆的作用、稳定剂的角色。
下篇
"胡福林们"该不该救?
"我们回归来接盘,一来是冲着市场和企业,不是冲着胡福林;二来,胡福林到底该不该救,资本亏损在哪里需要讲明白,不能说没了就没了。"
尽管吕卫国的团队是解套信泰的接盘者,但对于"胡福林们"该不该救,却秉持了保留的态度。
胡福林所欠债务,起初高达40多亿元。后经法院划分、筛选、审定之后,最终确定为20多亿元。
在法院了解情况时,吕卫国做了申明。
他认为,胡福林的亏损不符合常理--作为一个企业家,连续亏损达到如此之大的亏损面,已经不是做企业的样子。因此,有必要彻底清查资金流向,胡福林的债务究竟是企业亏损,还是自己挥霍,还是财产转移。
"我们回归来接盘,一来是冲着市场和企业,不是冲着胡福林;二来,胡福林到底该不该救,资本亏损在哪里需要讲明白,不能说没了就没了,否则会误导一些企业家。"吕卫国决绝地说。
在这一问题上,不同立场的企业家难得地达成了统一意见。
日丰黄发静说,逃废债者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因为没有诚信将无法开展接下来的经济活动,尊重法律该破产就要破产。
森马邱光和说,政府救不了市,该淘汰就得淘汰,只有这样,实体经济才能振兴。这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
"胡福林这样的情况到底该不该救,这是接下来温州政府必须思考的新课题。"吕卫国意味深长地说。
在这一轮的金融疯狂中,温州庞大的民间资本陷入了不理性的漩涡。
在"胡福林们"的拆借链条中,民间融资大于银行融资。由此,千家万户被圈入其中,每一个温州人即使自己幸免,但身边一定有亲戚朋友卷入其中。
到如今,温州濒临倒闭的企业达400家之多,整个中产阶层财富被瞬间稀释,城市消费的支撑面几近崩塌。躺在30年积累的财富上、梦想着资本快速增值的温州家庭,突然间被惊醒,可周身只留片甲,痛定是巨痛。
然而,痛定思痛,温州鞋料商会副会长庞健的一番话值得细细咀嚼:"来得快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反思,从危机中理清问题、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尽管金融担保出现问题后,政府方面及时派驻团队着手处理,但政府在职能的发挥上仍有可以反思的空间。
记者深入温州之际,不少企业家反映:一方面,受累于政府多元化发展的引导,不少企业进入了自己并不了解的新行业,进而被套牢。另一方面,在庞大数量的民间资本肆意疯狂之际,如果有政府建立平台对民间资本进行引导和管理,也许就不至于酿成今天的苦果。
但是,企业家们希望政府成为一名轻巧的舞者,却又绝不是领舞者。
正如奥康王振滔所言,过去的发展中,政府习惯扮演指导员的角色,企业最担心的就是政策不稳定性、不严肃。未来,他们更希望政府做服务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在制度建设、政策落地方面发挥好服务员,在制定规则、公平执法方面做好裁判员,而千万莫要指导企业的发展规划。
将为温州选定怎样的定位?
进入2002以后,受制于技术创新不足,温州丧失了发展动力。
"如果政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应对,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至少需10年,如果应对得好则会大大提前,而核心问题是社会诚信体系遭到破坏之后,大家普遍丧失了信心。"在今天的温州,黄发静这番表述颇有代表性。
面对企业的希冀,温州政府将如何发挥好政府职能,以解困温州?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温州政府曾以"敢为天下先"的作为被载入史册。在计划经济年代,当年的温州政府冒着政治风险,以"无为"的角色为企业进行体制松绑,这成为"温州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眼下的温州,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政府无疑要经受更多的考验,既包括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囊括了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了更多的内涵。
连日来,记者在温州采访中接触到的十几位商界、学界人士都表示,他们深信温州还会有翻身的机会,只是,眼下的棘手问题是怎样产生凝聚力,而关键在于做好温州的定位,已经元气大伤的温州每走一步都需要谨慎。
在企业家口中,温州政府不是不作为,而恰恰是想作为,只是有失冷静。
近几年的温州,陆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口号,变化之快让企业家们有些摸不着头脑。时间轴上,从2002年至今的温州,已经经历了五任市委书记,几乎是3年换一任市委书记,客观上,政策和规划的延续性确实很难保证。
温州人说,最盼望的就是温州的领导不要更换太频繁。没有一个领导不想把温州做好,但平均一届都不到,等真正了解情况,再拿出思路,完成了磨合,他们又调走了。
长期关注温州产业发展的温州市社科院教授洪振宁看来,这也导致了近10年来当地政府在发挥引导作用方面出现了偏差。
他总结,今天的温州是制度创新领先,技术创新落后。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得益于制度创新,领跑全国民营经济;上世纪90年代后,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温商将店铺开到了全世界;进入2002以后,受制于技术创新不足,温州丧失了发展动力。
"政府本该及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由于了解情况不够透彻,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时机。"
温州将选定什么样的发展定位?这是温州"涅槃"的起点。而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如何适时发挥好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在今天的温州仍是题中之义。
在温州的定位上,吕卫国的建议在企业界是颇为普遍的一种看法。他认为,温州将以什么样的定位聚集凝聚力,这是整体上需要把握好的大方向,究竟是旅游业还是制造业,再不能盲目搞下去。"温州这么小的城市,就是做到小而精。"
王振滔看来,未来的温州,低小散的产业特点并一定不是劣势,欧洲不少发达国家的产业也是低小的特点,只是"小"而不"散"。温州的未来不能忽略这些低小企业,而是要想方设法让这些产业走入高精尖。
如何平衡存量和增量?
政府应该集中智慧力量做好存量经济"筑巢引凤",还是孤注增量经济"引凤筑巢"?
在去年温州召开的"温商回归"动员大会上,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成为了总动员。他的讲话慷慨激昂,他说,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温商回归恰逢其时,具备"六有":一是温商回归有空间;二是温商回归有平台;三是温商回归有项目;四是温商回归有先机;五是温商回归有环境;六是温商回归有政策。
然而,对于政府的"热情",温商中有不同的声音。
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在目前的发展中成为瓶颈,温州不比大城市,一味追求高科技项目,能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一家企业,通常落地就需要几年,远水是否能解近渴?政府应该集中智慧力量做好存量经济"筑巢引凤",还是孤注增量经济"引凤筑巢"?
未来温州经济靠什么支撑?对服装、鞋、眼镜、阀门、汽摩配、打火机等温州传统优势产业,政府未来将怎么定位?离开传统的第二产业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温州是否还是温州?存量经济马上可生蛋,政府何以只顾做好增量经济的配套和服务?政府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转行升级?
这都是企业家们提给政府的实际问题。这一点上,走南闯北的温州人丝毫不含糊,听说面对面也常会跟政府"叫板"。
实际上,在施政方面,存量经济体和增量经济体的矛盾已经显现。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解读政策用意说,近来温州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举措,意在营造理想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在外温商回乡投资制造业,促进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效果上,温州连续三年投资增速排在全省首位,改写了温州历史。
然而,在当地企业中对政府有说法,称"拆违拆死了一批企业"。"今天通知明天拆,没有给企业必要额过渡时间。"
王振滔看来,相比将温州看成一个"政府",更应该把温州看做一家"大公司",温州民营经济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从区域性的造福于民到全国性的造福于民。
在温州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当地政府"无为的方式"曾获得企业家们极高的赞誉。然而,此番深入温州,大不同前的是,企业家们频繁提及政府职能、政府作为、政府责任。
对此,洪振宁如是解读,"小政府大市场"在企业的期望中始终没有改变。只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温州不讲政府,是因为当时政府所能动员的资源范围非常小,作用非常有限;但如今政府手中握有大量资源,可以对企业发展、转型构成干扰。相反,也完全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转成带来助力。
这仍然没有跑出政府职能转变的话题圈。近来,包括温州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正着力于审批制度的改革。据了解,截止8月底,温州政府全面公开了权力清单,从原来12700多项权力削减了2/3,现在仅剩4000多项。然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显然需要更彻底一些。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依然较高 下一篇:朱丰:经营“依照本来”的布衣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