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搬账本,不再需要抵押担保,只要勤劳经营,诚实可信,就有可能得到银行的贷款。”致力于大数据信用研发的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一句话道出了大数据信用的魅力。随着大数据信用的启动,中国信用信息业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金融和社会管理模式。大数据催生客观信用体系
所谓的大数据指的是巨量资料中蕴涵的海量数据。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化的产业经营管理大规模应用,加速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而大数据作为这一时代的标志,正在以全新的思维和模式改变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与以往的信用评级不同,大数据信用更多依靠机器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产生更加客观的信用体系。
“看历史,看现状,看未来,这是大数据信用的九字真经。”范晓忻如此总结大数据信用的本质。他说,这一信用体系采集千倍于传统的数据量以电子化监管取代人工监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大数据信用更是以其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全面进军从金融到社会信用管理各个方面。中国平安银行贸易融资部总经理汪浩说,对银行而言效率永远是第一位的,人工操作永远赶不上机器操作,一个客户经理维护50户到60户,这已经是极限。用IT技术,效率可以翻倍。而如果再用到大数据,一个客户经理可以管理一千到两千客户,效率会极大提高。
开辟中小企业信用贷之路
事实上,大数据信用在我国金融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据介绍,截至目前,金电联行已经为2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总规模超30亿元的非抵质押信用融资服务,其中单笔最高信用额度达6800万元,但未发生过一笔不良贷款。
“目前,金电联行已经是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管理服务提供商,并正在与邮储银行、浦发银行等建立合作,全速进入金融市场。”范晓忻说。
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其会计信息不充分与不规范、缺乏信用记录,很难用常规方法评估其还款能力。大数据信用则打破了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传统信用评价思维,通过对企业留存在电子交易系统和政务平台的客观信息进行全自动、大批量的客观信用评价,闯出了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贷款之路。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姚建聪认为,大数据信用改变了以抵质押和担保贷款为主的传统信贷方式,创建一个低成本、大批量、高效能、全风控的纯信用贷款管理模式,为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有望破解“信息迷雾”困局
除金融领域外,大数据信用应用正在全面进军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据介绍,一年多来,来自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区的政府单位与企业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中引入金电联行的大数据信用,从而推动大数据信用全面而创新性地进入社会管理。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信用信息采集难、辨伪难、评价难、跟踪难等困境。“大数据信用的理念创建了以客观信用思想理论为指导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将引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走出‘信用迷雾’的困境。”从事信用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田京海说。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信用来自于市场又作用于市场,在金融和社会资源配置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信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上的成绩表明,它能够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服务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型信用评级服务经济发展,真正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