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作为公司治理与经营相对优势的企业,本应通过自身来进行一个经营竞争的体现,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相对为弱、上市企业与地方政府政绩的密切相关,使得许多上市公司的财政补贴行为出现过重且甚至出现职务犯罪的情况。
近日广州中院二审终结的杨学案显示: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处原处长杨学,利用负责全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金等项目申报、审核工作的职务便利,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收受省内5家企业贿赂近30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1年。杨学在法庭上承认,向其行贿的公司中有著名的上市公司TCL,而在最近几年,TCL年年都可获得数亿元的政府补助,到2013年,政府补助猛增到22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净利润为21.09亿元。如果扣除政府补助,TCL已经是一家出现了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2012年年报显示,政府补贴覆盖了94%的上市公司;而2013年2370多家公司合计获得补贴为1067.83亿元,平均每家在4500万元左右,同比增幅约22%。2014年季度财报显示上市公司财政补贴现象依然普遍而具有非合理性。
观察认为,合理的财政补贴,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益,但如果面积上出现规模式的补贴,并出现在优势企业云集的资本市场,将使得与社会其他企业竞争的基础出现非公平竞争,那么这种补贴行为极易形成对经济的伤害。
笔者观察发现,获得地方政府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业绩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第二种是公用事业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性公司,第三种则是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扶持的公司。对于后两类公司的适当性补贴是处于经济结构的需要,但如果不能很好的监督,则可能形成较大的经济犯罪,进而形成对资本市场的伤害。
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十大补贴王的榜首,补助从2009年的11亿元,到2013年的103.47亿元,增长了8倍。而在2005年至2008年,A股补贴王是中国石化,分别获得补贴94.15亿元、51.61亿元、48.63亿元和503.42亿元。近十年,“两桶油”共获得政府财政补贴1258.83亿元,其中,中石油获补贴484.38亿元,中石化获补贴774.45亿元。从实际运营来看,中国石油出现了较大的领导犯罪案件,这与财政依赖症密切相关。
目前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进入公布期,配合去年上市公司财报,笔者发现上市公司财政补贴依然是数据非常明显,问题非常突出。一些本应退市的公司或绩差公司,在地方政府的补贴下存活下来,但业绩的突上突下,职务犯罪的不断出现,使得投资者利益始终处于一个风口浪尖。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例如,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95%是上市公司。而从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运营来看,其遵循“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运营机制。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国家的上市公司,很少能够得到如我国如此之高的政府补贴,其经营得如何、经营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公司运营质量,而非来自于不公平的各类财政补贴,因为政府补贴动用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其即使在某些公益性领域运用政府补贴,监管与表决是非常严格的。
观察发现,如此乱象的财政补贴上市公司不仅易造成职务犯罪,制造非公平竞争,也会使得资本市场所遵循的“优胜劣汰”成为空话,使得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峻挑战。比如上市公司ST南化曾于2010年因获得政府补贴达3.3亿元之巨,而2013年*ST株冶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净利润2321.06万元,而2012年则亏损61996.92万元。扭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公司收到环保综合治理补助资金8948万元,收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征即退增值税6443.63万元。”同时查询当时的公司公告显示:公司收到南宁市财政局经营性财政补贴2.9亿元,该经营性财政补贴计入公司2013年度损益,预计2013年度净利润、期末净资产为正值。实际上许多绩差及亏损类公司,公布获得政府财政补贴支持,正是这一笔“横财”,让大部分ST公司成功“保壳”,但这却对严谨而规则性较强的资本市场形成伤害,种下了风险之种。
研究认为,制度性漏洞是地方政府财政“乱贴”源源不断的根源,必须建立明确而透明的约束机制,以杜绝慷纳税人之慨的补贴行为。具体而言,应该对划拨的补贴资金进行有效评估,对事前是否合理、事中事后是否有效做出评价报告,定期向社会公示,使社会大众真正了解资金在划拨给上市公司过程中是否财富增值。
总体而言,面对如此规模的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国家需要完善监督机制,严惩职务犯罪行为;而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也需要从市场规则的完善,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等方面进行有力配合,财政补贴作为中国经济运用较多的调节手段,出现在规模化的上市公司层面上,绝非正常,加快完善监督机制已是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