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外商并非“免检招牌”监管必须从严督查 | 来源: 点击数:617次 更新时间:2014/8/4 8:19:31 |
本是“好学生”代名词的外商企业,最近频频陷入危机:截至2日晚8时爆炸导致69人死亡的昆山中荣金属,是外商独资企业;使用过期原料的上海福喜,是外国法人独资企业……
虽然事故的原因仍在调查中,但企业安全责任没有落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外企本是规范守法的“好榜样”,也是监管部门的“放心牌”,如今频频出事敲响了警钟:“洋品牌”不代表免检精品,监管部门更需要从严督查。
外资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这是多年来消费环境和监管部门的“招商依赖症”捧出来的。过去,由于人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中国不少城市都成为外资企业的“香饽饽”,吸引了很多企业纷涌落户。为了引进外资、活跃市场,有市场换技术、市场换资金的政策,一些外企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而如今,金融危机、用工成本攀升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影响下,这些外资企业同样面临着利润微薄的困境,压缩成本就成了必然之举。
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省去一切可以省去的成本……正是这种“能省则省”的心态,最终酿成大错。而此时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当头棒喝”,企业就可能会在放松标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再好的学生,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前提是老师在“打盹”。如果监管部门对中荣金属的日常督查更加严格,或许生命的代价就不需要付出;福喜集团声称自己在全球有着同样严格的标准,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上海福喜在一些规范流程上与集团背道而驰。
无论是公众还是监管部门,对外资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管理往往存在轻信。而且长三角地区外资进入比较早,早期的厂房技术可能貌似井然有序,实际已经到了更新换代之时。
在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眼里,理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无论违法违规的是哪个企业,都要一查到底;无论面对的是洋品牌还是小作坊,都要从严监管。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今后4S店可卖多品牌车 下一篇:民间资本投资的风险识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