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管理体制来看,地方政府在对待企业和项目方面,眼睛基本是只看大企业、大项目,只将能够提供的政策都给了大企业和大项目,甚至为了大企业、大项目,不惜牺牲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利益。表现在银企关系的协调方面,也是尽一切力量帮助大企业、大项目,并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财政贴息等方面的支持。这也从一个侧面,鼓励银行做大生意、大买卖
在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些银行只做大生意,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不肯给一点阳光雨露。
据悉,这是7月份以来,李克强总理第四次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表讲话。一方面,说明这一问题已经相当重要而紧迫,必须尽快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没有能够按照中央的要求,转变经营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把重点转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上来。
也许有人会说,银行也是企业,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信贷方向、信贷目标、信贷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当成为银行的重点。但在实体经济普遍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银行也有权选择自己的支持目标。
站在纯市场的角度分析,确实如此,政府也确实不应该对银行的经营方式进行干预。问题在于,中国的银行,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也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规则运行,更没有按照市场规则投放信贷资金。
那么,为什么在市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市场规则也比较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仍然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呢?仍然只想傍大欺小、嫌贫爱富,而不想一视同仁,甚至有些侠胆义肝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来看,都支持银行只会选择前者,而不会选择后者。特别是体制环境,更是不支持银行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办事,不支持银行对不同主体的企业一视同仁。
从银行的外部管理体制来看,高度垄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银行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一种己强他弱的关系。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下,银行的任何不规范行为,都有可能得以实现。如傍大欺小、嫌贫爱富,以及在向其他市场主体提供服务时随意抬高门槛、收取各种中间费用等。如果银行没有这样的垄断地位与优势,可能就不敢、也不能这样去做了。因为,市场竞争会告诉他们,这样做是没有出路的,风险也是极大的。
从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来看,由于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贷款的运行和管理成本都很高。相反,一家大企业,可以抵数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小企业,一笔贷款出去,就可以将几个月的业务做完。无论是银行还是工作人员,就可以坐在家里享受利息带来的快感了。自然,象小企业这样的小生意、小买卖,银行也就不愿会议做了。
从银行监管体制来看,虽然现行监管制度从名义上讲是责任终身制,但是,在实际在操作中,并没有真正执行。而从企业贷款风险的发生时间来看,如果小企业发生贷款风险,往往时间很短。大企业则不同,常常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发生。如此一来,银行经营者就抓住了这一特点,专做大生意、大买卖,专门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先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至于以后发生风险,要么与自己无关,要么扣除当下利益。对已经拿到手的既得利益,一般是不会动的。如一些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的巨额银行债务,有几个当年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受到处理呢?他们因此获得的高额收入,又有几个被追回呢?自然,银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就不会去做小生意、小买卖,而专做大生意、大买卖了。
从政府管理体制来看,地方政府在对待企业和项目方面,眼睛基本是只看大企业、大项目,只将能够提供的政策都给了大企业和大项目,甚至为了大企业、大项目,不惜牺牲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利益。表现在银企关系的协调方面,也是尽一切力量帮助大企业、大项目,并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财政贴息等方面的支持。这也从一个侧面,鼓励银行做大生意、大买卖,而不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小生意、小买卖的支持。
由于现行体制很难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支撑,也就使得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常常很难有效传导到银行身上,并在银行身上见效。为什么中央已经连续多次强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问题,却效果始终难以显现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心,正在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很有可能也被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开截留和转移了,“定向降准”所释放的资金,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身上。
可以肯定,随着中央对各项决策督查力度的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会出现一些好转。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依赖于金融体制的改革,依赖于让银行不再垄断,让银行充满竞争。一旦其他所有制资本能够毫无阻力地进入到金融领域,那么,现有的商业银行也就不敢再老大自居了,不敢再傍大欺小、嫌贫爱富了。这方面,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