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否认政府及其官员在许多方面有优势、有调控经济的能力、有监管的水平,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上。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多当裁判,当规则制定者,当市场监管者,而不要角色错位,却与企业争当运动员,且是兼裁判、教练于一体的运动员。如果这样,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善,企业的主体地位也不可能确立。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简政放权,把企业说真话的门打开,把企业的言路打通,从而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近日,在李克强总理召集的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贺同新在回答总理问题时说,“总理,您得理解我们市场主体,我们不能乱提意见”。
看似不太经意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关注。在随后的总结讲话中,李克强总理表示,“发言的同志讲的这句话,我们应该刻骨铭心。坦率地讲,大家哄堂大笑,但是我汗颜。政府是干什么的?是应该为企业服务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企业主体不敢说话,老鼠见猫,那还行啊!?要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我们政府才知道怎么作为。为企业真正的服务,服务和管理加在一起,一方面松绑,一方面管理,就是公平竞争!”
在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企业也不敢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说了,也是吞吞吐吐,放不开,确实令人深思。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场的除了企业负责人之外,还有政府相关部委的负责人。而这些政府职能部门,都掌握着管理企业的权力,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自然,企业就不敢因为讲真话、说实话而给自己带来麻烦了。
关键在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强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强调给企业放权,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仍然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呢,企业家在官员面前,依然表现得那么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联想到不久前刚刚出狱的原中国最大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总裁兰世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在落后地方,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可见,市场主体在政府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企业家在官员面前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我们并不认为,企业可以凌驾于政府之上,也不认为企业家可以干预政府的事。但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仍然表现得如此纠结、如此不顺,确实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市场秩序的完善了。
更重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方面是何等的滞后、何等的效率低下。要知道,如果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也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像企业发展一样,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早就应该理顺了,企业也早就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了。
必须注意,新的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在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放权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仅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而且对行政效率问题给予了多次检查和评估。特别是不久前有关微刺激政策的落实情况,除了派出督查组之外,还派出了若干个第三方评估机构,以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扣。
关键在于,中央的决策,始终在执行中受到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蚕食与扭曲,以至于政策的落实不是不到位就是走形。因为,凡是有权的部门,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将权力变成了部门利益的化身。企业不敢说真话,就是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太大,就是因为企业无法挣脱政府职能部门的枷锁。
也许,相关职能部门还不承认,还认为企业冤枉了自己。因为,这些部门的表面文章做得都很好,文件、会议、讲话等,贯穿的都是给企业放权、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实际做的却又与讲的完全相反。至少,做得严重不到位。如行政审批问题,企业上报项目也好,申报成果也罢,哪个部门不需要走流程,哪个部门愿意将权限下放给企业或地方。一个重大项目从申报到审批结束,没有一年半截、没有几十个公章、没有一大笔投入,是不可能将项目拿下来的。最终,项目建成了,市场也快失去了。为什么企业要违规上项目,为什么要先建后报,说到底,就是因为行政审批太复杂,需要跨过的关卡实在太多。
而这些话,哪个企业敢向总理说,敢向总理抱怨。不能讲、不能抱怨,总理自然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决策也就会受到影响了。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严格按照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政府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政府要给企业松绑,要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有着多强的智慧,多大的力量,更不要说一两个部门,一两个人了。
我们不否认政府及其官员在许多方面有优势、有调控经济的能力、有监管的水平,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上。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多当裁判,当规则制定者,当市场监管者,而不要角色错位,却与企业争当运动员,且是兼裁判、教练于一体的运动员。如果这样,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完善,企业的主体地位也不可能确立。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简政放权,把企业说真话的门打开,把企业的言路打通,从而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