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城市管理思路绝不能“单打一” | 来源: 点击数:604次 更新时间:2014/7/16 7:52:54 |
城市管理中“猫与老鼠”的博弈,老是成为新热点。近期,有的地方拟立法,在规定时段、规定地点适度开放“街边摊”;而有的地方,设立“梅花桩”,让“路边摊”无设摊之地。疏还是堵?眼不见为净,固然不是“净”;但一禁了之,“扫个干干净净”,最后可能只是为拍取一张城市管理“风景明信片”留出了有限的“取景时点和地点”。
城市管理绝不仅是制造“风景明信片”。当前不少基层的社会矛盾,往往发端于基层管理的粗放,工作简单,态度粗暴,没有充分的社会互动,“一厢情愿”,一纸规定,却要求“立竿见影”,纠纷和意见由此而起。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推行“过程探索、过程管理”的做法,让过程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摸索到社会运行的节奏和规律。“风景明信片”式的做法,说得客气点,只是“直奔主题”,哪有“过程”说话的份儿呢?
不妨一问:城市一共有几张脸?城市,当然希望它漂亮。但怎么个漂亮法?如果管理者“主题先行”,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想把它打扮成“风景明信片”,因为明信片上的“风景”最漂亮。但社区远不止“景观”这一张脸,更重要的还有生态的脸、民生的脸。社区是用来“过日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机体,管理思路绝不能“单打一”。
不仅路边摊、小商小贩与城管之间是“猫与老鼠”式的博弈,还有热闹商圈和社区内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出租车随意上下客等等,都是管理上的“顽症”。如果管理上求“爽气”的话,只要“一禁了之”,出个规定就能“直奔主题”。但社区另外的“几张脸”怎么兼顾呢?只有在过程里才能动出脑筋,让“过程”充分地说话。可以预设的前提可能只有一个:在说“不行”之前,一定要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找到那个“行”字。设“车辆禁停区”之前,一定要让大家一起找到“车辆停放专用区”的设立方法。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六家央企纳入首批试点 下一篇:“万人暴走”是诉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