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和漏洞,实质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僵化与落后的延伸,是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得到了反映。如对经营者进行行政任命,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认人不认法、认权力不认市场的问题,表现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方面,就会出现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出现投资失误、决策失误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11户央企在重大事项决策、企业会计核算、薪酬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抽查11户企业的791项重大决策事项中,有230项存在违反“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缺乏可行性研究论证以及决策内容不符合规定等问题,不仅占比高达29%,所造成的损失或潜在损失更是高达134.68亿元。而11户企业2012年在收入、利润和资产方面,不实金额则分别达到73.37亿元、56.67亿元和88.44亿元。尤其是在大宗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方面,更是有2460项和781个没有公开招标,涉及金额1120亿元
应当说,此次国家审计署对11户央企的审计,是相当严格的,不仅审出了大量问题,而且处理了190名责任人。结合纪检部门对石油、电力等行业腐败问题查处力度的不断加大,近一段时间以来,央企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有业内人士认为,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对央企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呢?会不会影响到央企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呢?
出现这样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却有点多余。因为,恰恰是这些问题和漏洞,才是央企改革与发展的阻力,是不利于央企做大做强做优和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是难以吸引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混合所有制的。
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国企还是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央企,如果在经营、决策和管理方面,存在太多的漏洞与问题,那么,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行,也不可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眼下,各级、特别是中央各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研究制定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力争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使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协调有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有企业在管理、决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改革难以向纵深推进,或在推进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审计署对央企进行严格审计,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审出来,将可能存在的腐败漏洞找出来,将隐藏在企业的蛀虫挖出来,无疑对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显然是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无力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监管与规范的。因为,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和漏洞,实质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僵化与落后的延伸,是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得到了反映。如对经营者进行行政任命,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认人不认法、认权力不认市场的问题,表现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方面,就会出现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出现投资失误、决策失误等方面的问题,也就非常容易、非常自然了。要改变这种格局,自然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审计署对央企审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自然可以作为改革的最主要依据,并依据查出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除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向国有企业延伸之外,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决策不公开等方面的问题,虽然谁都知道,谁也认为需要改革,但是,到底怎么改,从哪个角度改,问题出在哪,似乎又很难准确把握。通过国家审计署的严格审计,将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全部审出来,将漏洞找出来,将蛀虫挖出来,那么,在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就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会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并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避免各种新的问题的发生。
更重要的,将国有企业存在的漏洞堵上、蛀虫挖掉,使企业能够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行,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规范化的混合所有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切不要以为其他投资者都只想着如何侵占国有资产,如何通过不规范的运行浑水摸鱼。真正的投资者,真正想做事业的企业家,是不希望所参与的企业是漏洞很多、蛀虫很多的。为什么一些民间投资者利用原经营者的不规范行为进入到企业以后,立即将他们换掉或开除掉,除了资本的凶悍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不想将蛀虫留在企业,将漏洞留给自己。
有国企明确表示,如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控股,就决不会考虑。可见,对国有企业现行体制和机制的担心,对行政干预的担心,对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和漏洞的担心。如果能够通过审计和反腐,将这些问题解决好,将漏洞堵上,将蛀虫挖掉。那么,其他所有制资本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入,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也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就很难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也无法建立真正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