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民生性特点鲜明,不仅具有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强大功能,而且创造了可持续的大量就业岗位,历来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只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普遍存在的非正规就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排除政策性障碍,仍可保持吸纳就业的强劲势头
增加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保就业更是政府和各界优先关注的民生问题。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发挥关键领域保就业的关键作用。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民生性特点鲜明,不仅具有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强大功能,而且创造了可持续的大量就业岗位,历来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高度重视流通产业普遍存在的非正规就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排除体制机制障碍,保持其吸纳就业的强劲势头,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提高流通产业就业贡献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
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和就业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容量大,就业贡献显著。流通产业以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业为核心,并涉及交通、仓储、运输和餐饮、住宿等其他居民生活服务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从总量看,2004年至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社会年末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从2004年的4257.9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8072.8万人,接近增长了一倍。从所占份额看,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24.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在私营企业和个体中的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40.6%,如果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整个商贸流通业占社会从业人数的比例接近50%。
二是就业增长速度快,就业促进作用大。就业增长指数是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率与社会总体就业增长率的比值。如果就业增长指数大于1,则表明流通业的就业增长速度高于社会平均值。具体数据方面,2005年至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增长指数均大于1,2011年高达1.51。根据这个指数和上述2004年至2011年实际数据计算,流通产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500万至600万人,相当于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的60%,这表明流通业对推动社会就业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是就业密度高,就业吸纳能力强。流通产业的就业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就业密度是行业就业人数与行业增加值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单位经济增加值对社会就业岗位的贡献。从数据看,2007年至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就业密度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11年为0.19,而同年全国平均仅为0.05,显示出商贸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利用较小的社会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是中小微企业就业为主,单体就业规模小但数量多,对稳定就业更为重要。在就业结构方面,流通产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流通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导力量。虽然这些单个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但这类企业为数众多,综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吸纳社会就业的强大能力,这一特征对于稳定就业尤为重要。
五是就业门槛低,可吸纳低文化、低技能人员就业。流通产业的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包括个体经营者都能够很容易进入。从就业人员素质看,流通产业就业门槛也较低,能够吸纳社会上绝大多数弱势群体。数据显示,无论是批发零售业,还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大流通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大都为高中水平以下,尤以初中水平为主,大学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比例极小。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水平所占比例为86%,其中初中水平所占比例为48.7%,而大学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4%。这种就业结构表明,流通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层次多,就业季节性明显,就业方式相对灵活,可以使得更多教育、技能水平较低的社会人员获得就业岗位和生计保障,可稀释缓解特殊群体的社会就业压力。
二
流通产业的巨大而突出的就业贡献,是伴以大量的非正规就业来实现的。非正规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复杂经济现象。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界定,“非正规就业”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就业行为。
据统计,目前在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各种非正规就业占就业总量的30%,日本的非全日制非正规就业形式也占所有工作的25%。我国目前非正规就业情况复杂,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可能达到45.5%。非正规就业主要存在于建筑业、社区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公益性服务领域、加工制造业的配套服务、正规部门中后勤及其他服务项目、商业服务领域。
非正规就业在流通产业总就业中占比较高,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占比高达70%以上。在这些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后续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是,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就业成本上涨,劳动报酬待遇偏低,用工招聘难度增大,缺乏技能培训,劳动时间过长,人员流动频繁,不稳定性增大,工作环境较差,中小企业自身的不稳定性。因此,为可持续增加就业,就必须在继续扩大流通产业正规就业的同时,更加关注非正规就业这一关键问题。根据前述分析和测算,采取宽容态度和有效对策,流通产业至少可以保持年均5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
一要重视非正规就业。对于流通产业来说,不可避免的现实是大量非正规部门和企业的广泛存在。这些非正规企业尽管从正规企业角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各国实践来看,非正规经济和非正规就业恰恰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关键,事关大批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其中,为数众多的城市流动小商小贩、临时工、季节工,既是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生存的最后保障,也是在为社会分忧、自我就业。非正规就业形式多样、情况复杂,既包含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含有就业行为不够规范的问题,没必要也不可能简单化、一刀切,尤其不可以用管理完全正规就业的办法把非正规就业管死。因此,我们需要转变理念,因势利导,就业优先,规范跟进。这些非正规经济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创造税收,而在于能够创造就业,稳定社会,保障大批人员的基本生存。
二要扶持中小微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是流通企业的核心主体,占据了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依靠力量,非正规就业是其基本方式。然而,现实中小微型流通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经济环境不稳定时,面临生存压力更大,诸如融资困难、税费负担重等。从社会就业角度看,应采取宽容态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夯实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业的微观基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从财政、税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是畅通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和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大型企业将一些业务环节外包给小微企业,以支持其发展。
三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流通业从业人员技能低越来越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基本因素。特别是流通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商贸流通业内的应用,随着这些流通方式的日益创新,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也在迅速提高。情况表明,为保持高就业率,应该努力依靠多方面的力量,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对流通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考虑鼓励或扶持设立一批职业学院或学校,为员工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培训机会;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教育资金,为那些无法支付费用的员工提供政府补贴,使之获得有弹性、多层次、多选择的短期培训,鼓励居民提升个人素养和技能,资助其用于支付课程或证照考试的学费或考试费。此外,对于流通企业来说,也应该转变理念,重视专项培训。对员工的培训的投入,短期看是企业成本,长期看却是收益,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产出,增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