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法治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939次 更新时间:2016/12/29 9:28:49 |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作出批示,再次为中国制造“加油”。他在批示中强调,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过去的几年时间,由于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和运营成本过高等因素,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趋势。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忽视实体经济引发的苦果已经让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痛定思痛,纷纷推进“回归实体”的战略计划。目前,美国“再工业化”稳步推进,德国一再加码“工业4.0”计划,英国也正积极实施“重新工业化”。可以说,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当下经济工作的一项突出重要任务来抓,既是中国经济结构纠偏的自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振兴实体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总归不能离开法治。法治除了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规则之外,目前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发挥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强化对实体经济振兴的推进效用。
比如说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需要宏观调控的引导。众所周知,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由于资本大量撤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难已经成为前一段时间的普遍性问题。但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不够,致使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而不少银行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又偏好将资金过度投放到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等短期效益明显的非实体经济领域,这无疑又进一步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空间。
实际上,实体经济不发展才是金融业的最大风险。因此近年以来,政府就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等措施,目标就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为企业的服务能力。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原本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信贷业务,在一些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手中,这笔银行资金很快转向信托市场,以追求更高的回报,而信托资金在层层杠杆后又会大量进入到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换言之,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钱生钱”的虚拟游戏。
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法治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是继续用好和盘活财政金融的增量和存量,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对接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既要从货币发行等大局层面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也要进一步全过程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
再比如,大家关注的企业运营成本过高问题,也迫切需要法治力量的介入。政府既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但是,不能总希望企业做加法,政府却不做减法。政府一定要继续推动降成本。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打出“组合拳”,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社会保险费用,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成本。
当然,这里讲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忽视市场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也不是模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边界。
比如,目前中国实体经济转型中亟待解决的去产能工作,就需要法治与市场的合力。对于技术落后和丧失竞争的产能,可以交给企业和市场调节。但对于在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不达标等政策层面的落后产能,政府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各种准入门槛来完成淘汰目标,加强规则意识,减少“护短”意识。这也是良性产能治理的要件。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是否续费”问题该咋解决 下一篇:PPP怎样才能进入快车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