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PPP怎样才能进入快车道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800次 更新时间:2016/12/29 9:27:28 | 通过资产证券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可望打开直通资本市场的大门,这是一个飞跃,不过还不够,木桶仍有短板需要补齐。
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是推进PPP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对提升PPP项目的吸引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投资PPP项目最大的障碍是期限长,动辄十五、二十年,流动性差、退出难,目前也有许多金融机构都在进行私募性质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比较困难。允许产品到交易所交易,股权可以变现,将直接提高PPP项目资产的流动性。
未来有稳定现金流的PPP项目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使得社会资本能够提前收回投资,还可以赚取差价,这将增加社会资本投资PPP积极性,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市场上现有的公募基金、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保险基金以及证券资管产品等大量市场资金来说,这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投资渠道。现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不多,交易活跃度也不高,缺乏大的基础资产的池子,而PPP资产证券化有望比一般的企业债、融资平台债券更有安全系数和保障系数,是有希望变成优质资产的种子选手。
PPP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有两点很关键,一是项目有稳定的现金流,二是政府信用要高。业界分析,未来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更多的和地域相关,一些政府信用好、财力充裕的地方做资产证券化更有条件。
同时要看到,资产证券化只是解决了退出机制问题,PPP项目参与方多、关系复杂,想要成功运行,木桶的每一块短板都要补齐。
目前PPP项目投资需求已高达十几万亿元,真正落地项目投资额却并不多。其中,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背后有许多深层次原因,例如:PPP顶层立法缺失,政策配套不足,项目审批较长,政企双方契约意识不足等等。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政府诚信。
政府是PPP模式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还在于信心不足。本报此前曾引述专家观点称,今年民间投资下滑过猛,一大原因就是PPP项目落地费劲。由于PPP项目周期都在10年以上,民间投资人担心政府不履约,后任领导不认账,对PPP项目多在观望。此前也有财政官员表示:很多的项目开始是有补贴的,最后却是没有落地,没有纳入预算;此外,还存在不少地方“一把手”不顾财政实力融资上项目的现象,其后续还款能力自然堪忧。
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要强化政企合作双方契约意识,提高政府履约能力。
而诚信行为、契约精神,靠的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强调,根本上更在于法治的硬性保障。
一方面需要尽快推进“PPP立法”的进度,在更深的层面上,则应该是法治对所有政府失信行为的矫正,这才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法治体系的推动下,政府系统逐步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内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某些运营不畅的PPP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魔术,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向资本市场转嫁风险;也只有这样,PPP项目的运行才会进入真正的快车道。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法治 下一篇: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