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检察日报刊文:山寨社团背后官方魅影导致“买方”主动被骗 | 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数:407次 更新时间:2016/8/3 13:01:15 | 8月1日,民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国际”“世界”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以上字样(8月2日《新京报》)。
长期以来,“中国营养协会”“中国烘焙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等山寨社团,打着“中国”的名号,以假乱真、大肆敛财,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为整治山寨社团,相关部门频频重拳出击。比如,民政部先后分十批公布“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出台规定禁止退休官员为山寨协会站台等等。而地方社团禁冠“国字头”,无疑是整治山寨团体的又一大招,必然会遏制“山寨社团”的野蛮生长。
但必须要意识到的问题是,不管山寨社团做得有多“真”,但只要查阅一下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系统,其实不难识别它的假。更何况,在实际运营中,山寨社团问题多多。比如,只要缴纳1.45万元的会费,就能成为“中国营养协会”的终身副理事长,这是任何正规协会都不可能干的“买卖”;国家规定,协会必须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协会的账号也应该是独立的,但许多山寨协会还停留在皮包公司的水平。显然,对那些拥有专业法律顾问的公司而言,揭穿这些“伪协会”的面目并不难。
在大多数公众的认知里,“买方”是山寨协会行骗的受害者,是在山寨协会的蒙蔽之下,才上当受骗。可现实中,只要记者不爆料,山寨协会很少中招。那些所谓的“受害者”却很少告发山寨协会。“买方”何以对山寨协会如此宽容?一是发现上当后不想声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买方”主动被骗。试想,在主动入瓮的语境下,这些“山寨获奖者”还会告发山寨协会么?
为何那么多企业主动上当受骗?一方面,部分企业拉大旗,作虎皮,用山寨奖项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许多山寨协会背后都有着官方机构魅影,企业依附山寨协会,会赚取超额的利益。比如,中华医学会两年开160个学术会议,收取药企8.2亿元赞助费,引起舆论震惊。但相关企业却觉得赞助很值,“通常这些会议所有的相关领导都会出席,我们如果能赞助这种会,一边打广告,一边搞关系,就可以把他们一网打尽”。这让人不禁要问,还有多少“买方”是在坐等被骗?
拿掉地方社团“国字头”,无疑是相关部门整治山寨协会的一个大招。但山寨奖项的畅销,更让我们反思,有多少人在搭山寨社团的车,进行包装,二次诈骗?因此,拿掉地方社团“国字头”,更要砸掉对这些山寨社团的“刚需”。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抓住强化责任担当这个关键 下一篇:发挥商会优势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