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缓解经济转型“痛”感引入新动能成当务之急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368次 更新时间:2016/7/7 22:27:06 |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1日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016年6月份,PMI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从分项指标来看,除生产指数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还能反映出当前制造业生产保持基本平稳状态之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订单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则环比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都显示出对未来前景不看好、信心不足的问题。同时,从业人员指数不仅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为47.9%,环比也下降了0.3个百分点,表明用工需求仍不景气。至于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至50.7%,也仅仅只是反映了供应商供货速度有所加快。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这样的速度,是不具备经济复苏的特征的。
6月份的PMI数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在加剧,矛盾在暴露、困难在加大。特别是去产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将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最急需处理好的矛盾和问题。否则,会影响经济转型效率。
事实上,从近两年来新经济的发展和新动能的释放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等,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但是,由于传统工业、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供需矛盾,产能消化能力越来越弱,对市场的反向作用也越来越强,已形成市场需要的,企业提供不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又不是市场需要的矛盾格局。
也正是因为市场供需没有形成有效衔接、供需关系不协调。因此,也就造成了制造业很难从低谷中走出来,很难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相反,还在拖累经济增长、拖累经济复苏。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大量的僵尸企业存在,不仅带来社会资源运行效率的大幅下降,也隐藏了很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一旦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持续下去,将极有可能引爆这些风险,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甚至全局性金融风险。
而处理僵尸企业,除了会带来既有债务的悬空之外,对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定影响。至少,短期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从总体上讲,目前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对制造业的影响,更多的还是运转效率不高、开工率不足造成的。一旦全面拉开清理僵尸企业的大幕,关闭无法再维持的僵尸企业,其带来的影响可能也会更大。到时候,PMI指数也可能更“难看”。因为,对僵尸企业来说,大多都分布在制造业。关闭制造企业,当然会对制造业增长带来影响了。
如何消除影响,如何才能不让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处置僵尸企业而遭到伤害,如何避免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放松对僵尸企业的处置,甚至阳奉阴违、承而不诺。毫无疑问,加大改革力度、发展新经济、释放新动能、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扩大就业渠道,是确保经济增长与僵尸企业处置良性运行的关键。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在创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业公司市场,平均每7分钟就能诞生一家创业公司。也就是说,仅创业公司每年就能新增10万家左右。如果能够通过创业环境的优化,创业政策的支持,创业条件的改善,让广大居民的创业热情更高。那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处置僵尸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由此,处置僵尸企业的效率也会更高,对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市场供求矛盾的化解和供需关系的协调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显然,当前的市场环境,并不利于创业公司的诞生。特别是政府服务,仍然是影响居民创业、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原因。相当一些地方,“不作为”已经成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企业、为居民服务的代名词。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创业创新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没有企业和居民的创业创新,没有新经济、新动能的强力补充,经济转型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阻力越来越多。当前的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已经开始,并在不断加剧,由此带给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不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步伐,将是非常危险的。别的不说,仅环境破坏给广大居民生命案例和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就足以让经济发展备受巨大压力。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的一项报告就显示,中国因为空气质量下降已使得人的寿命缩短了25个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使然。
所以,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发展阵痛,经济增长阶段性乏力,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依靠发展环境的改善,依靠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动力的增强,缓解“痛”感、减少“痛”楚,特别是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切不能因为经济转型的痛感增强、阵痛加剧而放松,甚至放弃。去粗取精、引入新的动能,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改革是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轴心 下一篇:供给侧是改革 需求侧是调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