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2.5%,较上月大幅回升,创下年内新高;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1%。事实上,这与此前多家机构给出的预测基本一致。
专家对这两个数据的解读是,CPI反弹有猪肉价格反弹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翘尾抬高的技术因素,总体上看物价涨幅温和,而PPI降幅收窄,则说明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前期稳增长措施正逐步见效。
我们注意到,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市场预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实体经济运行的支持作用正逐步显现。反映到国内主要经济指标上,即表现为物价形势保持平稳,需求和工业等先行数据基本面总体平稳向好。
而平稳的物价形势,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CPI数据公布的头一天夜晚,央行年内第二次宣布实施定向降准,这距4月25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准率仅一个多月。
央行宣布,从本月16日起,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同时,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也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从范围来看,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远远大于4月25日的降准范围。
尽管本次央行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仍然有限,机构测算约在700亿-800亿元的规模。但与4月25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准率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导向更为明确、范围更为扩大、标准更为具体。
此次央行对降准的金融机构提出了限定条件——即“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显然,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从这个角度看,此举主要目的在于配合结构调整的需求,对“三农”和小微这两类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政策倾斜,本质为货币政策的微调。
联想到5月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央行9日晚间宣布的年内第二次定向降准可谓是有备而来、水到渠成。
并且,“定向降准”属于调结构范畴,有利于让银行的信贷投放更加有的放矢。这项被市场人士称为“微刺激”的最新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决策层巧妙的调控新思路。
回顾过去几个月来的举措,可以发现,决策层确实打出了“微刺激”政策的招数:从定向降准支持“三农”到加大定向降准力度以覆盖更多与小微贷款相关的金融机构,从鼓励核电、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到加速推进100多项重大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从支持棚户区改造到加快铁路建设等,“微刺激”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发挥着精准发力的作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微刺激”频频出手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决策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的努力。“微刺激”的背后,透露的是国家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决心,而“微刺激”也将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