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小微企业贷款难,虽然跑了多家银行,却难以找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另一边是小微企业点多面广,银行采集相关信息费力、费时,成本不菲。银企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制约小微金融发展的“瓶颈”。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福建、浙江等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等,借力大数据服务小微企业,已成为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识。
搭平台 “晒”产品
日前,福建省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查询平台正式上线,覆盖了福建银监局辖区内25家银行业机构的146个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
无独有偶,在浙江台州,汇集了台州37家银行、195款小微企业贷款特色产品的浙江省首个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也诞生了。“以前为了找贷款,要每家银行跑,费时又费力。现在通过查询平台,就可以提前筛选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直接联系合适的银行,节约了很多时间。”台州一位经营机械加工的企业主说。
福建省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查询平台一上线,便受到广大小微企业主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周的时间点击量已超过1000次。福建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将自己的特色产品“晒”到网上,让小微企业自己来挑选合适的产品,不仅为银行和企业搭起了一座桥梁,也进一步增强了金融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不仅便利小微企业融资,也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据介绍,产品查询平台其实是一个金融产品数据库。在这一平台上,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可以免费登录查询,仅需输入企业类型、担保方式、成立年限等要素,就可以全方位、个性化地查找符合自身需求的银行产品。同时,查询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用户描述产品的审批标准、审批时限、产品特点、担保方式等内容,以方便小微企业用户对查询结果做深入了解和比较。
信用数据档案“共建共享”
如何“批量化”、全面掌握小微企业信用情况,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福建省相继在连城县试点建设了“金融与企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泉州市开展了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在小微企业信用数据档案“共建共享”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银行在获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上伤透脑筋。比如,有的银行为真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将资金流水转入该银行;还有的银行将摄像头装在企业仓库内,通过实景监控掌握企业真实发展状况。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对银行和企业来说无疑都增加了沟通成本。“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才有了试点建设县域金融与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想法。”据福建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龙岩市和连城县多个部门协调配合下,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录入龙岩市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机构简介,以及连城县118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工商、税务、水务、电力、法院、环保、房产等13个权威部门的相关信息。
而在泉州,当地银监分局也着力开展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工作,搭建信息平台,全方位整合工商、税务、经贸等政府部门以及工商联、银行、中介机构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
“这有点像相亲节目。通过信息平台,企业和银行对接上了,就相当于看对眼了。企业提供一个密码给银行,银行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连城银监办工作人员黄初进形象地说。据介绍,通过连城市金融与企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银行不仅可以直接查询企业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融资需求等基础信息,经企业二级授权之后,还可查看企业财务、纳税缴费、用水用电等其他重要信息,解决银行征信难题。截至目前,连城县已有91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覆盖面达47%。
值得关注的是,小微企业基础数据采集和更新难度较大,是泉州与连城建立信息平台共同的难题。据了解,一方面因为小微企业建档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相关数据暂时都是人工录入,操作难免出现差错;另一方面,各部门各行业信息相互分割、数据标准不一致,各部门所涉及数据的使用接口及相关管理权限均在省级部门,需要工商、税务、质检、电力等省直相关部门支持和推进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
另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的应用实效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数据,引入权威的信用评级公司,开发相关评级系统,并将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中推广应用,是建档评级工作取得实效的难点和重点。”泉州市人大财经委财经科科长陈丽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