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概念晃花了眼看保温率才是关键
入冬以来气温逐渐下降,保暖内衣又开始成为市场上的“主角”。目前,市场上的保暖内衣品牌、种类众多,一些商家还打出“塑身”、“美体”、“自发热”等宣传口号,材质方面则标注有“暖绒”、“蓄热暖霸绒”等名词,看得消费者眼花缭乱,同时又十分迷糊。对此专家提醒,市民在选购保暖内衣时,最重要的还是看其保暖性能,也就是看保温率,莫让促销噱头晃了眼。
保暖内衣还在玩概念
昨日,记者走访了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商场看到,各式各样的保暖内衣已经摆上了货架,还被作为主打产品销售。在西安路一家商场的保暖内衣专柜前,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一个多月,前来买保暖内衣的顾客多了不少,专柜每天平均能销售60套以上保暖内衣。一套保暖内衣的价格基本在两三百元左右,也有厂家搞活动的特价产品,价格在60元至120元不等,这些特价产品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销量很好。
记者走访发现,眼下不少保暖内衣都傍上了“概念”,比如有的声称“添加了竹炭纤维”,能“抗菌抑菌”;有的声称是“远红外线保暖内衣”,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至于材质,则标注得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有纯棉、半棉、棉加莱卡等,也有“暖绒”、“蓄热暖霸绒”等消费者感到陌生的名词。
保暖内衣价格差距不小
各种概念之下,是保暖内衣的价格差距明显。比如,记者在双兴街一家店铺内看到,一款“暖绒”的保暖内衣套装售价为89元,而不远处一套“铂金绒”的男士套装售价却为239元。另一家店铺内,同一品牌的保暖内衣,采用的是“竹炭纤维”的产品要比普通棉质保暖内衣贵了近三倍之多。面对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保暖内衣概念、材质和价格,不少消费者直言自己没有分辨的能力,“我也就能看看品牌和样式,具体好在哪里都是听商家说的。”市民赵女士说。正领着孩子购物的王女士也说:“我买保暖内衣基本都是靠手感来挑选,现在保暖内衣的新名词儿太多了,弄不懂。”
事实上,这些新鲜的“词汇”究竟“新”在哪儿,不少商家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就是种新材料,对人体有好处……”对于一种标注为牛奶纤维蛋白材质的内衣,胜利地下广场的一位店家支吾其词,最后干脆承认“我也不太清楚”。在另一家店内,店主同样对于产品上的“摇粒绒”一词也是稀里糊涂。
专家:理性看待概念,保温率最关键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崔永珠教授介绍,目前市场上保暖内衣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絮片类保暖内衣,絮片一般为羊毛蚕丝或各类化学纤维制成的絮片层,蓬松富有弹性,含有大量的静态空气,隔绝热能的扩散,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第二类是加膜保暖,即在内衣的里外两面使用纤维素纤维,中间夹了两层塑料薄膜,然后在薄膜和纤维素纤维之间填充絮状纤维以达到保暖;第三类是利用新技术。远红外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纤维或织物表面加入氧化锌一类的陶瓷材料,激发体内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升温的作用。
“挑选保暖内衣时,不一定是越贵越好,更非概念越‘吓人’越好。”崔永珠教授表示,保暖内衣的保暖性能如何,关键要看保温率。根据《针织保暖内衣》行业标准规定,要称为保暖内衣,其保温率应该达到30%或以上。而透气率、耐水色牢度等也应该符合一定标准才行。“如果发现保暖内衣上没有保温率数据,可直接跟销售商索取检测报告或相关资料查看。”崔永珠教授建议。根据标准,目前针织保暖内衣产品的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级。
不少消费者对于化学纤维材质的内衣比较抵触,对此崔永珠教授表示,贴身穿化纤材质的内衣的确不理想,不吸汗、容易产生静电,相对更建议穿棉质内衣。“但棉质内衣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如易出皱、易缩水等等,所以消费者也不妨考虑混纺材质的内衣。”此外,保暖内衣的保温性与透气量是成反比的,过于保温则透气性会较差。因此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挑选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