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被称为鼓励创新创业的“国十一条”,提出了九大层面、三十条政策措施。日前,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就创新创业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问: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您认为,创新创业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宋志平:创新创业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价值,因而创新创业要紧紧围绕着创造价值这个核心进行,创新创业应着眼于变化和不同,即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增值的目的。
创新创业往往和技术进步有关,但又不完全依赖技术,往往更多的是依赖创意,即商业模式的创新。马云有句话很经典,“我其实不太懂计算机,我只是一个平台建设者,最大的财富是数据,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数据处理能力。”高科技会带来一些创新创业的机会。但更多的创新创业发生在已有技术的组合上。以前美国的老福特先生曾经说过,“我不过是把汽车的技术组合在一起而已”。其实福特最大的创新就在于,世界上每人应拥有一辆汽车。而当今美国特斯拉的穆斯克在成功开发了电动汽车后,又发布了能量墙和能量包技术。蓄电池本来是个传统产品,给人的印象是脏兮兮的东西,但穆斯克却做成漂亮的流线型装饰品。也因此,产品订单排到了2017年。他在TED演讲中讲得最触动人心的一句话是,“全世界如果有20亿个能量包,人类就可以告别化石能源”,其实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和能量包也是一些现有技术的组合。
在自主创新领域中有三种创新模式,一是原始创新,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一般要由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中央研究院来做,中小企业不大容易做。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是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中我国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三是集成创新,即把各种创新要素集成起来完成新的创新。我常讲,就是“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这种创新方式目前正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创新模式。其实,全世界的企业创新很少是独立完成的,大都借鉴了前人和他人的技术,只不过加上了自己一些独特的创新,也就是说现在大多创新都在集成创新范围内。像乔布斯,他做苹果手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把别人的新技术成功地集成在一起。穆斯克和乔布斯创新中还有个共同点,就是把时尚集成在创新中,创新产品让人喜爱,形成时尚,从而风生水起。
问:有媒体报道,去年9月您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有一场对话。他在新书《大繁荣》中提出草根创新对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但您和他的观点好像不完全一致。
宋志平:菲尔普斯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创新和制度无关,跟文化有关;二是创新主要靠草根创新,创新和大企业无关。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也提到了美国的一些创新并不源于大企业。如汽车时代来临时美国的铁路公司都想制造汽车,但是真正造出汽车的却是福特公司。而航空时代来临时,美国汽车公司一古脑都想造飞机,而飞机却由波音和麦道等公司造了出来。虽然如此,德鲁克仍认为大企业在创新上大有作为,他举了美国强生等不少大公司一路不断创新发展的例子。我比较赞同德鲁克先生的见解,虽然今天我国前5家互联网公司均不是来自传统大企业,但大企业在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中仍承担着正面作战的任务。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既需要万众创新,也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关键看是在哪个领域。过去提倡企业是创新主体,现在提倡万众创新,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其实企业创新也是企业中技术工作者和员工开展的万众创新过程,应该把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融合起来看。这次“国十一条”指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这讲的也是企业创新和万众创新相互融合。
创新创业应提倡协同创新,不应单打独斗。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资源聚集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优化过程,因而应该进行社会协同。中小微企业要和大企业合作,接受大企业的创新外包。中小微企业之间也要协作分工,共同完成更大一些的系统集成创新。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科技资源,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如大企业要主动采用外包创新等方式,给中小型科技企业及“创客”多下订单。
创业创新也要注意开放性创新。最近不少企业到国外收购科技企业和建立研发中心,也是一条加快创新的捷径。我刚去了中国建材去年收购的德国慕尼黑的研究中心。这家研究中心从事太阳能薄膜电池研究,最早隶属于西门子公司,有20多年的历史,现在有上百名研究人员。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后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出了不少重要成果。现在国家提倡“一带一路”,又给创新创业提供了好机会。在“一带一路”的创新创业中,既要把我们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出去,也要把别人的一些创新技术引进来,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收购,通过投资进行合资合作。在“一带一路”创新创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打前站,做大企业的引路人;大企业在重大项目的外包中应优先考虑国内的创新创业者。总之,“一带一路”走出去,给创新创业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国建材总院是行业里的“中央研究院”,有1.3万名科技工作者,正全力打造行业技术孵化、试验、应用的开放性创新平台。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从研发、技术发包到鉴定、检测、销售到资金提供可以一站式完成,真正成为建材行业的“创新工场”。比如现在玻璃工业面临什么问题,水泥工业面临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放到开放性平台上去,让大家在互联网创新平台上揭榜。
我一直主张的融合式创新方式,就是要把从0到1的垂直创新和从1到N的水平创新融合起来,把企业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融合起来,把互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起来,把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融合起来,把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融合起来。
问:有分析认为,这次“国十一条”的发布,体现了政府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决心,也将切实促进创新创业,您对此怎么看?
宋志平: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业和创新既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有企业的实体创新,无论何种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其实创新创业只有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具体的政策支持,如简化行政手续,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我了解到,在德国,无论何种企业,只要是花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政府都通过银行补助50%的资金。再者就是创新不见得都要高科技,不要因为创新创业者的科技水平不是世界一流就不支持。创新也要切合实际,不要一阵风,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动辄就高科技。创新和科技相关,但也不能混为一谈。传统上把科技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科学,回答未知的问题;二是应用科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三是技术层面,解决产品开发和制造的问题。说起来这三者都是创新,但我们讲的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大多数集中在第三个层面,甚至有许多创新和技术也不搭界。我曾在央视的一个创业大会上遇见一位“米线哥”,他没有什么高科技,只是把米线做得特别好,也成了当地知名的创业者。我最近去济南参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没有太多高科技,但创新点不少,安排了 8万多名女职员就业,很了不起。我觉得创新创业是个行行出状元的事,不拘泥于都去互联网+,也可现代农业+,也可光伏产业+,还可新型房屋+,实在是有太多机会。就拿工业化新型房屋业务来讲,全国有300亿平方米农房需要改造,如果这些住宅改造都工业化、产业化,会有多少创新创业的机会。最近北新房屋推出能源5.0新型房屋,即把地暖、光热、光电、家庭风电和沼气结合起来。一个农户的新型房屋不但不消耗外供能源,还自给自足,甚至每年还可挣两三千元电费,这又有无数创新创业机会。再拿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现在也可以光伏+,可以搞光伏农业、光伏牧业、光伏渔业等。如果我们解放思想,会发现处处都有创新创业的机会。这次的“国十一条”不仅体现了政府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决心,还有很多实实在在政策支持的“干货”,比如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完善普惠性税收政策、优化资本市场等,推动在上交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推进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等等,都非常实在。
值得关注的是,“国十一条”还提出“要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有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创新创业成功的背后就是失败。往往一个成功者也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因而社会要宽容失败,给失败者热情的安慰与关怀,鼓励失败者再创新创业。这里,我也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创新创业者们一些提醒。任何创新创业都要认真筹划,创新创业重要的是把握机遇、寻找商机。创新创业选择业务方向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选定后就要扎扎实实,执着坚守。冒险不应是创新创业者必然的选项,创业做生意要量力而行,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做到“赚钱不赌钱”。总的来讲,创新创业既要满腔热情,又要认真务实,把创新创业当作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社会风尚。
迎接企业家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培养孕育了一大批企业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也正是依靠了这些企业家。这种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有什么特色和特点吗?
宋志平:中国的改革开放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家,最早中国是把国企里一些改革者都称为企业家,如步鑫生、马胜利、褚时健等,他们的特点是敢于改革传统国有体制。第二批应是出自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的领导人。这批人具备对企业和市场的理解,因而迅速发展起来。第三批是由“个体户”逐渐发展起来的。个体户的称谓今天看来有些轻视的意味,但当年的创业者都是叫这个名字,不少个体户在竞争中消失,但也有一些个体户顽强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今天的企业英雄。当然,企业家还应该包括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国企领导人,这也包括国企大集团下属的一大批基层企业的领导人,中国国企真正处于自然垄断的并不多,大多数处于竞争的领域,而且由于上市和与社会资本的融合,大都发展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因此这一部分领导者也具备企业家的明显特征。因而中国社会的企业家主要包括三个来源,一是进入市场的国有企业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二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的混合所有制或民营企业领导人,三是由民营企业成长培育的企业家,以及在以上三种企业中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应该说,没有这批优秀的企业家就没有今天我国众多的优秀企业,企业家为中国社会经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企业家队伍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
企业观察报: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必将迎来企业家的时代,您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企业家时代”?
宋志平:正如我上述讲的,企业家不单指企业的所有者,而是所有从事企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企业家和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无关;企业家不单指呼风唤雨的大企业家,更应指草根创新创业的中小微创业者;不单是上了福布斯排行榜的企业富翁,也包括从事国有企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级企业负责人。只要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就都具备企业家精神,都可当作企业家看待。因此,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加大培育企业家阶层和加快企业家时代的到来。
企业家时代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创新创业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大多数社会中的精英,都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经济生活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经济格局;二是造就浩浩荡荡的企业家队伍。这之中有像柳传志、张瑞敏、马云这样的大企业家,而更多的是成千上万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型企业家,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微企业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家脱颖而出,海量的中小企业家将成为社会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巨大增量,进而缩小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贫富两极分化。企业家时代也会带动社会人员广泛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企业家时代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时代。它既能提供社会公平和福利的物质基础,又能坚持社会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克服福利社会常常带来的惰性,激发经济社会中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鼓励人们靠创新创业、靠脑力和体力劳动、靠资本积累和资本投入致富。企业家带领大量的企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足够税收,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关心社会政治,成为推动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是经济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对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最具有发言权。因而引导企业家参政议政,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企业家主张效率和效益。这也正是社会管理者所需要的。因而企业家时代会创造一个更加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企业家精神也是我们实现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