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个多月,私募基金行业新增了4927家机构,资产规模增加了3100亿。
证监会于6月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末,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2285家,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69万亿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5年2月7日,完成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只有7358家,管理资产规模为2.38万亿元。
这意味着,2月7日至5月30日,私募管理机构家数的增长比例达到67%。同期,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3%。
私募快速发展的热潮中,券商、保险、公募等资产管理行业的投研人员奔私成为时下新潮流,就连原本从事商品期货、PE投资、小贷等机构也开始将业务向二级市场延伸。
实业土豪跨界
过去半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就像是一个蓄水池,各个不同渠道的资金持续涌向其中。
根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月7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为5697亿元,占整个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比例为24%。而截至5月30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1470亿元,占私募管理总资产的比例为42.63%。
以基金业协会统计的分类口径,私募基金分为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其他基金等四种类型。上述这组数据表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过去三个月规模增长最快,绝对规模增长了5773亿元。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增量,一方面来自品牌私募基金几倍规模的增长,另外一方面则跟几百位来自公募、券商、保险等资管机构的基金经理奔私发行新产品有关。
但除了上述两个显而易见的增量外,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资金如实业投资、房地产信托、PE投资等跨界转移到二级市场。
“这半年有很多其他领域的资本介入到资产管理行业。”公募基金经理李峰(化名)举例,某实业老板过去从事的传统业务是小贷、信托和担保,近期就在对外招聘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打算创建一家私募基金。
“老板会把以前投资在房地产信托领域的资金交给基金经理管理。同时,他身边有很多资金有投资股票的需求,也会直接放进来。”李峰介绍,这位老板介入资产管理行业,目的不是做一笔股票投资,而是瞄准了资产管理市场的蛋糕。
上海一位公转私的基金经理陈林(化名)向记者表示,实业资本作为资金提供方,招聘投研团队组建私募管理公司的现象在上海金融圈内非常普遍。
“身边很多兄弟出来做私募,都是拿了实业资本的钱,初始规模大概几个亿。”陈林介绍,实业资本的一部分资金从房地产或是固定收益信托撤离,需要寻找新出口。其中,股票市场被看成是最好的投资方向。
对于这类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而言,他们拥有资金优势,但不具备投资管理能力。因而,需要挑选有投资管理能力的团队来介入资产管理行业。
“现在的趋势是各行各业的资本跨界到资管行业。”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国内市场进入了资本过剩时代,资金都在寻找出路。对于投研团队而言,则等于是找了一笔土豪的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实业资本与投资团队的分成机制普遍为五五分成,即无论是资本方提供的初始资金,还是对外新发行的产品,产品的固定管理费收入和提取的业绩报酬均在双方之间按5:5的比例进行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