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几乎都是集团、个人,起步可以说都是为了营利。”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朱涛告诉记者。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近15万所,专任教师300万人,在校生达4078万人,发展势头迅猛。
1月7日,随着一份“拟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草案被公布,民办学校再次得到公众的关注。
在此之前,《教育法》有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此次的草案无异于给民办学校的资本发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定位暧昧
在最新统计出的2014年上海中考各校平均分排名中,前十名的初中被民办学校包揽:华育、上宝、上外双语、兰生复旦……这些学校大多由集团或个人出资兴办,有的是依托于知名高校,有的则直接定位为教育集团。要想上这些民办学校,甚至比好的公办学校还要困难。
去年中考分数在上海市杨浦区排名第三的存志中学就是其中一员。二十年前,上海卫辟(集团)有限公司、九洲房地产开发公司、市委教育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资主办了这所民办学校。存志的高校依托方则是同济大学。在去年,民办存志中学正式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存志中学”,新校长也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出任。
存志的老师也多数毕业于复旦、交大的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没有事业编制,每天几乎都要答疑到晚上八九点。“跟公办中学比,民办中学对学生抓得更紧。”存志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
在现有的民办学校中,像存志这样的“由政府保障、资本支持、教育家办学”的办学模式并不罕见。
温州翔宇教育集团的某位校长级高层告诉记者,目前翔宇在全国的十所民办学校几乎一个学校一个办学模式,而这多与当地政府有关。以温州永嘉县为例,当地政府为了补充公办学校招生能力的不足,由政府建校,引入翔宇来进行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学。
“其实就是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经营,因为政府办校不一定能办得好,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引进外面的教学资源。”这位校长告知记者,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质,永嘉县翔宇中学的部分老师拥有事业编制,另一些没有,学生生源也多是当地的优秀学生。
但是对于学校的定性,这位校长却说不出准确的定义。“没有谁能对我们的学校来准确定性,究竟是公办、民办,还是非营利性?都很难说。”
“民办学校名义上是盈亏自负,但实际上并不是。在生源低谷时期,有些民办学校无处招生,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政府兜底了,因为教育是社会问题,学校不可能像工厂一样随意倒闭。”朱涛告诉记者。
资本逐利困难
在国外,不少民办学校是由慈善组织、教会捐资成立,还有的是由企业出资,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对口人才,多数的目的并不为营利。
“其实你看办学主体就知道,我国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都是集团和个人,起步都是为了营利。”朱涛告诉记者。
实际上,《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也有相关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对于“合理”的具体界定,则没有明确说明。
模糊不清的法规和资本的逐利诉求,让民办教育的资本发展在过去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运转情况良好的民办学校来说,“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放开可以让资本的积极性更高,“政府保障、教育家办学、资本支持”模式的优势可以尽情体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可以轻松进入这块领地。
“想在未来收回投资、收回成本几乎不可能,民间资本要想通过民办学校来赚钱几乎是天方夜谭。”朱涛认为。
在他眼里,民间资本并不适合这样投资巨大,并且回报缓慢的教育投资,“比如先前的南方科技大学,一次性投资二十多个亿,普通的民营资本根本承受不住,更何况办一所好的民办学校并不容易,投资的风险实际也是比较大的。”
“对我们来说,可能最主要的意义是身份未来能得到确定,跟政府的关系也可以更顺吧。”翔宇的这位校长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