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趋势:在 2008-2012 五年间,有四年的劳动力收入增速超过生产率。这些趋势意味着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中国在全球的生产力优势。
2015 年全球主要经济动向之一将是中国逐渐上涨的薪酬,但这一趋势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于不同生产地区造成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朗。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近日发布了名为《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的最新报告,其中包括了对于国家层面的的每小时劳动报酬及中国 31 个省份劳动力每小时劳动报酬到 2020 年的趋势预测。
报告称,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会逐年稳步攀升,但将在近年呈现相对缓和的增长趋势。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专家预计,自2013 至 2020 年,中国全国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 12%左右。尽管收入增速明显,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制造业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新兴市场而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时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收入的强劲增长能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匹配成为了关键问题。来自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显得不像从前那么有利。
尽管如此,在 2013-2020 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仍将低于其他竞争国。比如,到 2019 年,中国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仅会达到巴西的 35.2%、墨西哥的 55.2%和土耳其的 75%。事实上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仅相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失去相对优势。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于这些国家的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内被逐步扩大,原因也来自于这些新兴国家的薪酬增长因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一直维持在低速水平。据预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在 2019 年分别达到越南劳动力成本的 177%及印度的 218%,而这一对比数据在 2012 年分别是 147%及138%。这些新兴制造业国家能否利用这一成本优势将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开发有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能力。
中国将会出现制造业生产新兴地,国内制造业劳动成本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仍为寻求多元化发展、更经济的生产所在地的企业提供了机遇。预计 2013-2020 年间,安徽和河南的工人收入增长幅度将保持平稳。由于该区域农村劳动力愈发庞大,更多工人选择就近工作,劳动力供应趋于稳定,这将极大地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聚集。同时,在大宗商品驱动经济增长的省份中,如内蒙古和河北,疲软的当地需求也将使劳动力收入增速放缓。江西、河南和山东省则因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脱颖而出,成为制造业颇为热衷的目的地。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区经济学家 Tom Rafferty 表示,“自 2007 年以来,实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在放缓,而实际制造业收入则保持增长势头。在 2008 – 2012 五年间,有四年的收入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需要迅速地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仅仅以价格竞争力的优势将不足以长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优势,强劲的创新能力也不可或缺。”
“近些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目光都集中在服务业、房地产市场、经济再平衡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研究副总监刘倩博士说,“是时候重新关注中国制造业这个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