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到底灵不灵?央行上周五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结论是“一半对一半”。
这一结果已在市场预料之中。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家获得定向降准的商业银行,还原的图景与之类似——定向降准并没有打乱商业银行年初制定的业务扩张节奏。虽然名为定向政策,但此番定向降准更像是一种“定向的总量政策”。
并非某一银行业务领域多了一部分资金,就非要刻板地投向这一领域,“如果这一领域风险较高,坏账率飙升怎么办?那银行一定会减少这一领域的资金投放。”一位上市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的疑问代表了一大批行业人士的看法。
央行似乎也早有准备。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单辟的专栏中,央行不但坦承定向降准的主要意义在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同时指出,身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定向降准对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系统性手段,定向降准、支小再贷款等,都只是系统性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小微放贷节奏不变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获悉,获得上一轮央行定向降准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小微业务的实际节奏并未因定向降准而有所改变,目前仍然在按照年初确定的信贷投放节奏开拓市场。
宁波银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年初对在所有银行融资总敞口不超过2000万元、在该行融资敞口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宁波银行单列了小微信贷额度,计划新增小微信贷投放规模93.4亿元,其中宁波地区新增44.5亿元。
目前的投放进程快于预期。截至二季度末,宁波银行小微贷款增量62亿元,高于去年同期51亿元。其中,宁波辖区小微贷款增量36亿元,消化了年初规划的大部分,大于去年同期的30亿元。
此外,上述人士称,针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抵押物少、贷款难的困境,宁波银行还专门设立了20亿元信用卡专项贷款额度。
兴业银行有关人士回复记者称,该行今年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主动调整小企业客户定位,重点支持首次风险敞口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续授信风险敞口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小微企业客户以及相关个体工商户,年初已安排50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贷款额度,用于小企业专营团队的小微企业新增贷款投放。
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成立一年以上的分行都建立了小企业部,近70家二级分(支)行成立了城市小企业中心,共设300多个小企业专营团队。此外,兴业银行自定义小微企业客户达到29.2万户,较年初增加2.3万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08.4亿元,较年初增加177.8亿元,增幅为24.3%。
一度号称“小微之王”的民生银行,尽管尚未披露二季度小微业务数据,但在给记者的回复中表示,无论监管部门是否硬性要求获得降准的银行将资金投向小微领域,该行都会在小微金融业务结构优化、组织架构调整和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实质性提升。
银行平衡腾挪
小微业务节奏不变,并不意味着银行整体的资产布局策略没有微调。事实上,随着近期不少银行开始加大个人房贷业务,市场也不乏质疑之声,认为相关资源流向了个人房贷业务。
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反驳。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银行零售业务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指责银行将小微资源投向房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单是获得定向降准的银行,最近很多银行的个人房贷政策都有不同程度的松动。
“其实我们总共也才释放不到100亿元的流动性,一两家体量大些的分行都不一定够分,对市场影响有限。”一家获得降准的股份行深圳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
曾刚则称,在宏观经济下行、信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一些专长于中小对公业务和小微零售业务的银行正在适当收缩一些风险行业板块的整体授信额度,并将额度挪到风险比较低的个人房贷业务上,是可以理解的。
“把降准释放的资金与房贷额度增加直接画等号,是很牵强的说法。”曾刚对记者称。
民生银行方面对记者表示,该行上海分行等开始对符合政策支持的按揭贷款“基本不设额度限制”,并且对于符合标准客户的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执行基准利率八五折的做法,是为了贯彻落实央行和银监会提出的“继续执行差别化的住房贷款政策,大力支持首套住房需求”的要求,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并无直接关系。民生银行强调,这是该行加快零售业务转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举措之一。
记者还了解到,大多数获得降准的银行目前都对小微企业采取了精简手续、批量审核、限时放款等措施,提高了贷款办理效率,款项到位时间也相应缩短。而且,目前相当部分被纳入降准范围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扩张规模热情依然高涨。
以四川地区为例,上月成都等12个市州先后召开了“运用央行支小再贷款和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让利支持小微企业”现场集中签约会,以城商行为主体的17家中小金融机构累计向687家小微企业签约发放贷款40.74亿元,涵盖涉农、科技、文化旅游、新兴技术各产业。
“农商行更有动力去做微贷业务,相对来说,农商行中间业务少,盈利主要靠贷款业务。”一位上市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表示,“定向降准释放的新增额度,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业务都可以成资金流向的通道。怎么用?用到哪里?年初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一定是与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和实际经验相挂钩的。”
微贷仍需获得支持
受访的各界人士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除政策支持之外,仍有待其他多方面的制度支持。
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46%,11.6%申请贷款被拒,42.4%的小微企业放弃申请;全国有4.8%的小微企业资产小于负债;在有负债的小微企业中,超过两成已经资不抵债;该报告同时推算,中国已经有267万个资不抵债的小微企业。
一位上市银行公司部人士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老生常谈。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本来就相对弱势,大企业用拖延账期、占压资金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了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往往缺乏抵质押物,信用贷款居多,且大量使用联保方式,容易形成系统风险;小微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目前也少有权威机构能提供相关企业真实运营和征信数据,今年频发的贸易融资骗贷事件,也让银行也对贸易商的贷款更加谨慎。
该人士坦言,“我们会尽力去解决小微信贷,但是也要考虑坏账”。
浦发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汪素南此前也建议,要从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容忍度指标调整入手。他认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情况,进一步量化明确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监管指标,从而使银行能够以监管指标为依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风险收益水平,确定一家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容忍度指标。
市场亦不乏对定向降准政策实际效果的疑虑。
据记者了解,目前业界有舆论质疑降准资金能否流入小微领域,原因有三:一是涉农贷款范围过于宽泛,一些供应链金融,表面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但最终演变成为核心大企业融资;二是如果监管不到位,资金有可能在降准区域外流,比如一些“农字头”的区域性中小银行纷纷进驻大城市,资金出现“农转非”;三是一些小微企业拿到贷款充当资金“二道贩子”,放高利贷,改变了资金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