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进一步为民间投资“松绑” |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400次 更新时间:2016/5/26 8:57:55 |
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民间资本“进不去”“动不了”“出不来”“保不住”等问题。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应该不断为民间资本“松绑”,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各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并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这样的专项督查很有必要,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民间资本“进不去”“动不了”“出不来”“保不住”等问题,迫切需要落实政策加以破解。
先说“进不去”。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相关部委后来又相继发布了实施细则。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甚至国防科工等领域。但实际情况是,政府部门对一些领域的投资准入依然实行严格的前置审批和“牌照管制”,民间资本只能望洋兴叹,“玻璃门”并没有真正打破。
再说“动不了”。即使民间资本成功地进入了某个行业,但在经营过程中要想立定站稳、发展壮大也很不容易。
以融资为例,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往往需要通过资金的支持。笔者发现,民间资本在“融资难”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因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往往对民间资本“惜贷”,而上市融资之路对一般的民间资本而言又“高不可攀”。在资金方面,很多民营经济嗷嗷待哺。
再看“出不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电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盘活了社会存量资本,激发了经济活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民间资本往往只允许参股,在最关键的运营定价、结算、退出等环节,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尤其是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绝非一日之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很长,出现的这些问题,必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不断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全面深化改革之路,通过加快清除市场准入的阻碍,打破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民间资本的退出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等途径,不断为民间资本“松绑”,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创造力,真正让民间资本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民资再获“清障”大礼包 下一篇:唤醒“沉睡”型政府网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