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结构失衡创新不足仍然困扰中国经济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17次 更新时间:2016/5/11 8:20:04 |
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认为应加强供给管理并尽快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季度,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但面临的一系数列问题也不容忽视。那么,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怎么破解这些难题?
对此,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他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结构失衡和创新能力不足,因而更需要加强供给管理。“没有创新很难有结构调整”
“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展是变革的函数,产业结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边界。”李义平告诉记者。
李义平说,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遍地开花的基础建设项目,各地普遍推崇的房地产业等为主打产业。尖端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那么,为什么能够形成低层次的产能过剩,而且几乎固化呢?在李义平看来,低层次的产能过剩既是我们既有发展模式的产物,更是体制、机制缺少“吐故纳新”的活力使然。当国际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低层次的产能过剩通常会被掩盖,世界经济一旦进入周期性的调整,低层次产能过剩的问题立即显现。
另外,与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不无关系。李义平说,一方面,地方政府更多追求以GDP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政绩工程。另一方面,则对需要长期下工夫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等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产业关注不够。第三,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与时不时地、情不自禁地刺激不无关系。第四,是缺少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
“充满活力的机制可以在产能过剩初见端倪的时候予以消化,不至于酿成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李义平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与结构调整是同等的,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结构调整和提升。
供给管理改革重点要有制度配套
鉴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结构问题,创新问题是一个中长期的问题。对此,李义平认为,国家选择供给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正确的。然而供给管理必须有适合供给管理的制度安排,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革的问题。
如何从制度上完善?李仁平认为,首先,必须明确供给管理所讲的供给是企业的供给。真正的企业的供给遵循效益原则,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如果我们在以后的改革中,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那就很难有供给管理意义上的供给。”李义平说。
其次,特别应当研究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的问题。李义平说,地方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已有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案例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地方政府职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这样的架构有利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容易直接干预经济,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在这样的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只要是上级文件强调的产业发展的方向,都可能一哄而上,即便是新兴产业,也可能处于该产业的低端而产能过剩。
因此,李义平认为,应当让地方政府角色回归市场经济的基本角色,总的原则是提供基本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实行供给管理,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另外,李义平还表示,中央政府应当切实转变职能,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减少审批,破除垄断,精兵简政,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政府机构,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要在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上下工夫,为破产、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创造制度性条件,使之成为日常的正常性的行为,以有效配置资源。人们可以发现,创新最多的地方,通常是政府管的少,市场体制规范的地方,世界如此,中国如此。
李义平强调,要改变思维方式,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要尽可能低少调控,让市场体制经济规律自身起作用。政府各部门要恪守其基本职能,例如中央银行应当在币值稳定上下功夫,而不是热衷于频繁变动的货币政策。政府指导经济的文件应当规范,简约、稳定、易于执行,更多的作用于体制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像供给学派强调的那样,切实减税、费,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的负担。
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和支持
“创新是当务之急,然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号召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结果,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李义平说,市场经济下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这源自于市场经济下创新的特点,即创新的回报性和风险性。创新包括技术上的风险和市场上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创新状况取决于民众的普遍参与制度,取决于商业氛围。商业氛围的浓厚,不仅会使创新的参与者绝对人数会增加,而且会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政府要做的是创造浓厚的商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使创新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
除此之外,李义平还认为,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清理过剩产能,可以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但总体方向还是要建立起健全的、本身具有自我强调调节功能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最少宏观调控的体制是最健康的体制。“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鼓励民间投资要政策更要效率 下一篇:发展民营经济成东北振兴突破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