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证监会:监管比指数更重要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70次 更新时间:2016/3/29 8:59:56 | 众所周知,GDP是中国各级官员的一个大大的心结。在省市这一级,GDP大的地方被称为经济大省,GDP少的地方,连省委书记、省长似乎都被小看一截。
如果我们将证监会看做一个地方,将证监会主席看做某省的省委书记,那么,证监会的GDP是啥呢?
对了,是股票指数。
笔者作出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如果说GDP是某一个省级领导最大的、最值得夸耀的政绩,那么,证监会和证监会主席的政绩,主要也就体现在指数上。指数一路上涨,交易量接连攀升、新股不断发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股民、上市公司、券商,还有监管部门,皆大欢喜;若指数一路下跌、交易量萎缩、IPO停止,那么,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怨气,因为中国的股民数量,实在是太大了。
肖主席怎么下的台?还不是指数惹的祸吗。连新上任的刘主席,也要拜托大家多买股票,买的多了,指数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即使证监会不会承认,甚或有可能反驳,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指数成了体现证监会政绩的最主要标志,指数成了证监会的GDP。
这样不好。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亟须一次初级的、低级的正本清源,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之所以说是初级的、低级的,是因为有的道理,是非常浅显的、是一点就通的、是十几岁的小学生都能听懂的。
这个初级的道理,对于证监会而言,就一句话:专职做裁判。
证监会这个名字的关键词是“监督管理”,是一个执法者。它的关键职责,是保证这个市场规范、有秩序地运行,对于扰乱市场秩序者,无论股民、机构、上市公司,均一视同仁予以查办。至于指数是涨是跌,市场规模是大是小,均由市场调节,不用太关注。
发生股灾了怎么办,指数下跌了怎么办。有人会救,但不是证监会去救。
前不久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剑阁介绍了美国和香港救市的例子。他说,美国几次救市一般都是由财政部和联储局出面,美国证监会根本不会参与。1998年香港救市,是香港财政司带着金管局几个人,极小范围决策,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内幕信息的泄漏,避免了“老鼠仓”和利益输送等犯罪行为的产生,整个决策过程香港证监会并不知情。
中国内地呢,不一样了。我们是监管者带着监管对象救市。放眼全球,“目前举不出任何一个国家是由监管部门带着监管对象救市的例子”,李剑阁如是说。
在笔者看来,不要带着监管对象去救市,还没有切中要害,证监会最大的问题,是到现在为止,还牢牢把着股票发行权不放,注册制又刮风又打雷,就是不下雨。
这也是笔者一直没有想通的地方。发行权对于证监会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如果证监会将发行权下放了,难道就没有权力了,就跛脚了?
不是的。即使证监会放弃了发行权,它依然是一个权力非常大的机构。
它的权力、权威,主要就体现在监管处罚上。这也是一个初级的、浅显的道理。
而这个权力,在笔者看来,是有改革必要的。3月21日,上交所发布公告,决定珠海博元股票终止上市,这是证监会2014年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后,证券市场首家因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情形被终止上市的公司。
纵观珠海博元的退市过程,笔者觉得有很浓的“混合执法”味道,证监会在查,然后移送公安机关再查,上交所也很忙活,三个机构折腾了大半年,终于将一个涉嫌造假的公司赶出了主板市场。
这真是有点“劳民伤财”。
笔者认为,证监会有必要将这样的处罚权完整收回,从立案、到调查、再到作出处理决定,都由证监会一家作出,其他的机构和单位,无论是交易所还是公安机关,只具备配合、协助调查的功能。行政处罚决定一旦作出,如果被处罚对象不服,可向证监会提出复议,不服复议的,直接诉诸法院,打官司;如果被监管对象涉嫌刑事犯罪,由证监会直接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这样才简单明了,有利于集中力量、用专业的手段打击证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
证监会应该是黑猫警长,要盯着老鼠,别盯着指数。
现在这样,又盯老鼠又盯指数,又当裁判又下场踢球,太累了,出力不讨好,何必呢。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营改增:几家欢喜几家愁 下一篇:管控民间金融的六条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