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三角债”真的拖累去产能脚步吗?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06次 更新时间:2016/2/16 9:46:16 | 尽管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之迫如火烧眉毛,但去产能之艰难,又如同愚公移山。
甚至难在哪里、阻力在何方,也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最近,全国工商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完成了一项涉及五大重点产钢省、110多家钢企的调研。
“这100多家钢企普遍的声音是:生不如死,活不了又死不得。”赵喜子说。
调研结果显示,持续数年的钢铁产能过剩达到极限,亏损之巨已难以为继,行业负债频破纪录而僵尸企业却未能出清,钢价连创新低却加剧了恶性竞争,风险在加速集聚,整个行业面临着一场“钢铁危机”。
毫无疑问,面临即将到来的“钢铁危机”,钢铁行业去产能已经势在必行,但落实起来却阻力重重。究竟难在哪里?
赵喜子表示,在他看来,钢铁去产能,第一大阻力就是地方政府,第二是银行,第三是钢企本身。
赵喜子在山西调研时发现,有企业已经死掉,又被地方政府救活。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最大阻力”一二三的排名,应该比较意外,这与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应有的次序相反:如果是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去产能,也就是关闭钢铁高炉,无论是暂时停产或是永久停产,都意味着高炉变成了没用的铁疙瘩,意味着割资产所有者的心头肉,最心疼的自然首推资产所有者;其次才是可能看错了贷款对象的银行;再次才是失去了税源的政府。
但这样的道理,在咱们国内,却颠倒了个儿。虽然不至于“皇帝不急太监急”那样,“皇帝”肯定要急,但还有人比“皇帝”更着急。对别人疼得龇牙咧嘴的阑尾紧紧看护不让割掉,连李克强总理的“好钢要千锤百炼,好产能要优胜劣汰”的呼吁也置之不理。你看稀奇不稀奇?
地方政府热衷于当企业的“救命菩萨”,这当然是好事;不过它会对每一个企业都当“救命菩萨”吗?显然不会。但为什么唯独对钢铁企业青睐有加、甚至死了都愣能将其复活?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增速已经在全国靠后了。如果再将钢企去产能,必会造成这些地方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行,员工失业也可能增加地方不稳定因素,因而地方普遍不愿意看到企业削减规模。
地方政府用心良苦,从感情角度,谁都不会否定;但是,治国理政,尤其是经济行为,又岂是唯感情而论,又岂能仅仅从一隅之地出发?明明是中央政府一再要求去产能,但一些地方政府偏偏背道而驰,你当他不知道产能过剩不好?他盼望的是别的地方去产能,而自己则保全。立场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全局。
一些地方政府如此拖延推诿,甚至让僵尸企业复活;这如同当初他们不顾中央政令,明里暗里一再上项目一样。且不说国有资本一路绿灯,就是民间资本项目,也难得地“一视同仁”。总之,都是打本地的小算盘。
银行阻力的背后,是对呆坏账增加的担忧,如果企业死亡或大面积减产,必然影响银行的成绩单。银行贷款失误,如果完全是自己看走眼,倒也罢了。窝囊的是它们许多时候是被命令贷款的对象。
钢铁行业作为一项过剩产业,国家最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多次实施压缩政策了。但几乎每次都未能成功;其后由于市场数次回暖,遂令投资者更加自负。尤其是2008年为了对冲世界经济危机,国内实施4万亿元投资政策中钢铁行业赫然包含其中,这使得以往的压缩政策前功尽弃,从此钢铁投资由此成了脱缰野马。
但是,如今这次,真的是“狼来了”。大家这次信了,但也晚了。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政府,还是银行,都不是完全按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方面,一直都是“闲不着的手”,你不让它“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它就没有做政府的感觉。它习惯的是指挥,而不是服务;而银行方面,明明贷款对象已经是行尸走肉了,还舍不得与其脱钩,莫非要陪着一起死?看来银行也不全是真正的银行。它有说不出的苦衷。
这样的三角关系,顺风顺水时皆大欢喜,逆境时问题就出现了,去产能,让谁去,也成了问题:
据介绍,钢铁业去产能面临着“囚徒困境”,还不仅是每个地方都盼望从别人身上先开刀,而且还存在于各责任主体之间的扯皮上: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在责任归属上难以厘清,由谁埋单是个互相推诿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曾经陷入到“三角债”困境,相互的拖欠致使谁都动弹不得,经济发展差点儿为之窒息。如今,在经济大盘中占有巨大资产份额的钢铁行业,面临着“三角债”。这个“三角债”如果不解决,过剩产能不退出,市场供需继续不平衡,钢企之间的恶性竞争继续风行,钢价一再创新低,整个钢铁行业就被拖至危险的边缘。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 下一篇:去产能必须坚持市场化机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