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面对新形势商会一直在行动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69次 更新时间:2016/2/4 9:24:35 |
■赵笠钧:在传承中开创未来■张桂平:让文化成为商会制胜法宝
■吴昭才:异地商会工作要提高水平
■陈义初:只有不停地行动才能跟上形势发展
我国商会始建之初,有人将之称为"草莽时代",商会的作用一般也仅为联络乡情、亲情、局限于沟通感情、节日聚会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会建设已从"草莽时代"迈向理性和成熟,商会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商会的作用、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如今已有百余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成为第一批试点。民政部负责人表示,2016年将总结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经验、扩大试点,2017年会更大范围试点。
面对这样多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商会如何跨越发展成了每一个商会管理者思考的方向。
赵笠钧:在传承中开创未来
刚上任不久的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商会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商会要扩大行业覆盖,推进行业标准,提升品牌影响力。探索成立领域性、区域性分支机构,组建绿色媒体联盟,激扬商会活力,共同为行业发展献策献力。
二是商会要壮大会员组织,促进会员合作,推动平台建设。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力争在3年内达到1000家左右的会员规模,并借力平台促进会员间的合作,在竞合与融通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增强行业间互通。
三是商会要加强商会的智库建设,发挥好桥梁和窗口作用,代表会员和行业利益,推动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对话机制,力争将商会打造成在环境政策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间智库。
四是商会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行业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战略推动自身发展,加强与国际环保机构的合作交流,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环保行业组织。
五是商会要推动公益建设,进一步提升环保企业和环保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拓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渠道,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素养,履行环保使命,同襄行业愿景。
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赵笠钧表示,当下经济下行,环保产业也必将伴随着这一转变,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商会需要助推环保企业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处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商会作为环保行业的代言人,代表着最广泛会员的利益,同时也代表着整个行业的水平。既然是大家的商会,我们在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会员们更要团结在一起,在传承中延续光荣,在开创中铸就未来。"赵笠钧说。
张桂平:让文化成为商会制胜法宝
"一个商人,如果对自身所属商会文化及自身文化属性认同,就容易亲近商会,亲近同仁,从而促进会员间地交流和团结。现代商会文化尽管还不成熟,但却有脉络可循,有倾向性可以把握。比如浙商的团结进取精神、苏商强调的政商和谐观念、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和徽骆驼的吃苦精神,都很好识别。"江苏省安徽商会会长张桂平认为对文化的认同,使商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可以更好地抱团发展。
江苏省安徽商会目前有核心会员410家,集体会员3100家,合作伙伴1.8万家。据不完全统计,会员年营业额过万亿,全年在江苏省内及安徽投资分别超过300亿元,全年慈善捐赠达两亿元。
张桂平说:"商会文化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对商会会员个体文化信仰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工作去培养和建立。"比如江苏省安徽商会着力推行的民主文化,力求打破商会一言堂的专断作风,通过会长办公会形成集体决策,秘书处根据集体决策开展工作,可以让会员对商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凝聚和团结会员;另外,商会着力打造的和谐文化,通过开展"缘聚"活动,促进省内各地各级会员的广泛接触,不仅为会员合作奠定基础,也是促进会员团结、增强商会凝聚力的手段;再比如商会着力强调的服务文化,通过实实在在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发挥商会的排忧解难作用,在会员间形成有困难找商会的共识,从根本上增强商会的凝聚力。
这些举措都是将商会的文化建设具体到商会的日常工作当中,但商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独立的文化活动的举办。比如商会举办的千人书画大展,比如商会主办的艺术沙龙、商会书画院开展的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提升会员的个人文化素质,继承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在会员间形成了以集体办活动、以活动促交流的氛围和共识。
"当然,在商言商,商会文化的凝聚功能最终还是要通过商务活动的开展得到落实。我们希望通过把商务和文化有机结合,让会员加入商会后入有所得、得则能留、留而能久,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才是我们成立商会的根本目的,也是商会增强凝聚力的根本所在。"张桂平继而表示,商会应该在企业抱团发展中发挥着聚集人脉、商脉和财脉三方面基础性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通过商会平台的搭建,每一个加入商会的会员都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企业家,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商会发挥的人脉拓展作用。有了人脉,才有抱团的前提,同为企业家,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有抱团的动力和能力。所谓商脉,即通过会员间交流、信息共享、思维碰撞,能突破单个企业家的视野、信息和判断等各方面的局限,从而比较容易发现到更多商机,寻找到更多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在会员间开展业务往来,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
"商会的成功是大家对本商会文化认同的结果,是大家团结一致所取得的成绩。"张桂平说道,"面对新常态,如何解决困难,当企业处于危急时,商会体现的价值就会更大,2016年经济走势面临更大困难,大家一定要团结为重、求同存异、抱团取暖,重点是渡过困难。"这也是他对自己作为会长的自我要求。
吴昭才:异地商会工作
要提高水平
"商会成立5年来,组织不断壮大,在服务会员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会成立后我们注重抓好商会会员发展和分支机构创设工作。通过努力我们已实现对福建各地市的全覆盖,下设9个联络处或分会,会员企业比创会初期增加了4倍。"福建省安徽商会会长吴昭才对商会成立以来获得的成绩感到满意。
他继而介绍,商会通过与安徽省公安厅协商,在福建省为在福建务工的徽商办理二代身份证;2011年与福建省工商银行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为非厦门地区的徽商与工行进行全面对接,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这次又与中行厦门分行合作,为厦门地区徽商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同时商会还与皖闽两地政府合作,推荐优秀徽商进入人大、政协及工商联。商会还聘请两省有关领导担任商会顾问,使会员企业与政府领导对接经常化、制度化。
另外,商会还聘请了法律顾问,帮助会员企业维权,做到会员企业诉求有人受理、有人办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商会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当地政府合作,妥善解决会员乃至安徽籍务工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重大纠纷。并还多次组织人员到安徽,对返乡投资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
商会成立以来积极协助组织安徽各地市到厦门、泉州等地进行招商推介,推广安徽、宣传安徽,扩大安徽各地市在福建的招商。每年"9·8厦门投洽会"商会都组织皖籍企业家与安徽省政府代表团进行专场座谈,促进返乡投资项目确定与落地。同时还积极组织徽商参加福建省相关地市的投资推介活动,如龙岩千名企业家大会、泉州异地商会项目推介会等。另外还多次组织徽商与闽商一道参加安徽的徽商大会以及各地市的各类文化搭台、经贸合作的招商活动。目前正在与安徽省团省委合作,与安徽省的贫困村镇结对子,帮扶留守儿童。目前已将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对企业家来说,中国目前经济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这一转变,不仅对企业家,对商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吴昭才说。
而对于这样的变化,他似乎也早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对于商会未来的路,他表示要改单打独斗为产业整合,抱团发展。
另外,改封闭运营为联盟合作。在吴昭才看来,各个异地商会的成立都有其会员资源及外部政府等方方面面资源,但每个商会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各异地商会联合起来,就能产生泛商会效应。
商会以后也应该改事后服务为事前指导。针对抱团发展、综合体做大做强这一个新的形势,吴昭才表示,福建省安徽商会将逐步由松散联合体向部分行业、部分项目投资入股、股份合作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商会的工作整体上要提高一个水平,上一个台阶。
对于商会如何面对新形势的发展,吴昭才似乎都运筹帷幄。
陈义初:只有不停地行动
才能跟上形势发展
"新豫商和河南商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3年的路程,到目前为止我们正式成立的异地河南商会已经达到142家(不包括海外)。13年来我们大家一起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主要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句话就是'组织起来',面对新形势更是要如此。"河南省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认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只有不停地行动,才能不被新形势抛弃。
陈义初表示,新豫商在组织起来以后之所以能够紧密地团结和联系,就是因为商会首先提出了"河南人经济"的理念,鼓励更多的河南人走出去、更多的河南企业走出去。而不是简单的将其作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工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商会又适时推出"豫商大会","5+2经济合作活动"和"百名豫商看××"活动,以适应豫商回归家乡和发展的需要。
而2008年1月河南省豫商联合会在郑州成立为各地河南商会的联络和服务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从而使得豫商无论在组织的推进、相互的联系和团结发展上都走到了中国商帮的前列。
13年来豫商的研究、培训和宣传对于提高豫商素质和地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豫商在各地发展壮大,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很多成功豫商也开始回河南发展,不但促进了河南经济的发展也为广大豫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实现了双赢。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有8300名企业家回河南洽谈投资项目,促成项目投资2081亿元。
显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商会作为一种新生群体,在与政府、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协调方面愈来愈显示出自身优势,已逐渐成为政府功能的补充,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企业扎根发展、抱团取暖的重要支撑,甚至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虽然商会发展在中国还不成熟,虽然商会工作复杂而繁重,但对于撑起这些工作的企业家们,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中国的商会精神。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沈国军:传统企业的未来在于四个“新” 下一篇:如何让商会不成为“伤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