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虽然一线城市正在引领全国楼市销售回暖,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降至2000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点。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之际,房地产“囤地生金”局面恐难以再现,市场将出现新变化。
改善型需求开始释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商品房销售方面,2015年房地产市场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在经历了前5个月的下滑后,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量价增速双双转正,并在四季度实现爆发。1至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5%;销售额增长14.4%。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稳定房地产发展政策措施。受此拉动,开发商积极推盘、冲刺销售业绩指标,推动改善型需求释放。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率先出现好转。
开发投资创记录低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为2000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点。其中,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3%的住宅投资增长仅为0.4%,增长几近停滞。
实际上,在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勉强“保十”后,2015年一季度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直徘徊在“个位数”,甚至在9至12月连续出现负增长。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目前房地产存量整体过剩,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将继续下降,并长期低位徘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仍有7185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5.6%,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
对经济增长作用没有弱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8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土地成交价款7622亿元,下降23.9%。
旭辉集团执行副总裁陈东彪认为,开发商拿到地就能挣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一些开发商对记者表示,当前去库存压力很大,他们目前不愿拿地、也不敢拿地,也在考虑是否要退出房地产市场。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从供给入手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专家分析指出,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正在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未来开发商需围绕日益增长的新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如发展社区商业、养老、旅游、文化等配套服务,打造新型房地产增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