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格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协调处理,强调发展的均衡性、整体性、健康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力求补齐各个领域内的短板,推进经济社会均衡、健康和持续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各种不协调因素的累积和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崛起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我国既往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成本的资金、资源和生态的粗放投入所支撑。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累积了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矛盾的日益凸显。
例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国民需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不协调。单纯追求GDP导致很多地区“以污染换发展”。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收入提高,但国民道德文化素质并未同步提高。
在我国经济领域内部,不协调和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局面仍未打破。城市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果实,农村地区所得不多,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还在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走,很多农村地区日益凋敝。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有加剧趋势。全国层面上,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发展速度有所降低,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西部地区虽然发展速度后来居上,但总体仍然欠发达,还存在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南方和北方也存在类似问题。省区内部区域间发展也不平衡。再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尽管全国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数值比例已基本处于合理区间,但部分省区仍存在二产过重、三产过轻的缺陷。另外,二产内部,钢铁、有色、建材等很多传统“三高”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亟待治理与升级。第四,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三驾马车”中,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投资和净出口,而消费作用长期偏低。在当前全球总需求都不足从而导致净出口疲软无力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更是各地“稳增长”的“灵丹妙药”。第五,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协调。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并没有落到实处,资本稀缺导致其在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所得占比越来越高,劳动所得占比则越来越低,直接表现为众多普通劳动者工资低下、收入微薄,而资本所有者则获得了大部分经济发展果实。二次分配中,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和少数高收入群体获取了较多的收入,导致区域间、城乡间和群体间收入分配失衡。
我国经济领域内的协调发展就是将上述失衡扭回到平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历史表明,各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失衡到平衡,再失衡后再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发展。当然,其中的失衡程度不能过大,各种短板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要及时补齐,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动荡乃至危机。而每一次协调都会使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规模摆脱原来的低层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只手的积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例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等诸多领域,多具有“公益性”、“公共品”等属性,市场机制往往滞后甚至失灵,政府就必须及时介入并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实施相应的规划政策,进而实现这些领域与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经济领域的协调发展应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除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中的高回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回流农村地区,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消除行政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全国层面和省区内部实现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在产业结构优化协调方面,鼓励三大产业结构尚不合理的地区加快调整步伐;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技术改造,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经济增长动力调整方面,从全国一盘棋的视野,克服“本地消费拉动外地增长而对本地并无好处”的狭隘地区利益局限,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很低,若消费能实现升级换代接近欧美国家水平,则当前我国经济总需求不足问题将迎刃而解,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并不需要强制淘汰。在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领域,强化工资集体谈判决定机制,加大劳动者安全与环保等保护,减税减费让利于民,优化二次分配结构等,都可提高普通劳动者所得占比。这也是实现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满意的经济发展最终目标的意义所在。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古代中国的哲学智慧和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提示我们,科学把握“协调”的时代内涵,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中补齐各种短板,扭转经济失衡,实现协调发展,最终收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