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改革“僵尸国企”要国与民共同努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06次 更新时间:2015/10/21 10:54:23 |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国有企业而言可谓是“养儿防老”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可是,在发展之下,不少本应该为国家经济多做贡献的国有企业渐渐因为环境转变、经济下行、资金不畅、不断负债等原因,反而倒逼国家将其他企业的利润以及老百姓们所上缴的财税来“啃老”。这些不创造利润、却吞噬国有财产的企业,正是李克强总理怒斥的“僵尸国企”。
一家僵尸企业能够长期存活根深蒂固,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这家企业的“包容”,另一方面说明了这家企业的管理层甚至从上到下员工的思想也都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拿着国家的钱心安理得,在国家“包容”的怀抱中甚至没有一丝奋斗的想法。即使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这些僵尸企业进行改革,但他们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惯性地拖延下去。
因此,监管层再也不能再对这些僵尸国企“包容”,虽然说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解决好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僵尸国企的存在必然会拖发展的后腿,即便难度再大,改革也必须进行。国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是可以强制性要求国有企业通过依法合规通过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以市场公允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国有资本用于更需要的领域和行业。
僵尸国企如何处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必然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企业能够“僵尸化”,很大程度是因为企业没有进行创新、转型存在较大的难度。
笔者在对一些国有企业考察时发现,不少企业领导对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员工们也是信心满满并愿意与企业共渡难关,但在这种上下一心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却每况愈下,实质问题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口。这些企业领导的用心、苦恼我们无法看见,我们看见的是这些企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负担,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不宜有太多的指责,而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民营资本的协助,逐步实现对这类僵尸国企的转型。
有的僵尸企业很辛劳,有的僵尸企业则真的很“僵尸”,终日无事可做如同空壳一般,创造不了任何劳动价值,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除了解决了几个就业岗位之外,这类空壳型的僵尸国企百害而无一利,而且这几个岗位也是危害社会的岗位。这类僵尸国企,我们不能对其有任何怜悯之心,就得快刀斩乱麻。
要废除的不仅是僵尸国企,还有各种国企中的各种僵尸岗位。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们都希望能够寻求轻松、舒服、竞争压力小而且有权和有钱的岗位,关系错综复杂的国有企业中,交横纵错人浮于事的岗位大量存在。只要还存在“萝卜招聘”、只要还存在国企领导的背地里的权钱交易,这些僵尸岗位不仅会存在僵尸国企里,正常的国企中也会大量存在,清理这种僵尸岗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改革还需要痛下裁员的狠心。
盘活僵尸国企并不容易,重中之重是如何进行改革。改革并非多家企业合并就完成,而是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进行废旧立新,通过各种积极手段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自身力量以推动综合国力的发展。至于这个过程需要多久,那需要看监管层政策、公司领导、企业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不过,国企改革实际上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如果国家能够将这些僵尸企业成功改造,让国有企业具备创造更有价值的性能,必然能够扭转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向效益要效益,向效率要效率,向效果要效果。
首先,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有匹配的环境,产能落后的企业寻求转型发展,首先需要国家创造有助于转型的环境。淘汰落后产能不是说将原有的机械设备扔掉不管,而是要分析其落后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方政府是制造僵尸国企的一大推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税收,通过各种手段邀请国有企业进入各地开设分公司,导致不必要的企业丛生。
其次,国家需要主动引入有效资源包括新型生产设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国有企业输入年轻人才,转变国有企业人员组织构成,以此实现国有企业的年轻化、现代化、新兴产业技术化。在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更容易引进民间资本实现资源整合,让僵尸国企愿意接受改造、让各路海内外资本愿意来改造僵尸企业,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最后,强化政策约束机制是处理僵尸国企改革最有力的方式。越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越难改造,国家通过经济、行政手段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就有必要通过强化约束机制进行管理。最简单的如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安全、资源使用、土地利用等方面设立指标;再者,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监督,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察,加强对能耗的使用监测,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免职、吊销营业执照等。
此外,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号召全民参与,让群众们了解僵尸企业的情况,起到全民监督的作用。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企业走出去要由“个体”变“团队” 下一篇:近八成企业“叫苦”人力成本上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