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整治发票腐败打蛇要打“七寸”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67次 更新时间:2015/9/8 13:27:37 | 自有关“发票书记”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后,人们针对发票腐败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仅报道的各类媒体,至8月31日,初步统计达到300多家。原来,“发票书记”朱家臣系河南省周口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在任期间平均三天就报一次发票,7年间通过虚开、购买假发票,累计“搜刮”400多万元,发起了典型的“发票财”。
报道中一个最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发票书记”朱家臣所分管的政法系统,几乎所有的基层部门领导都为他“报销”过发票,也就是说,没有一位基层部门领导对其行为进行过抵制和拒绝以及公开举报。当然,“发票书记”在基层报销的款项也会在基层公费开支中悄悄地“消化”掉。因此,“发票书记”在洞察到基层单位“一把手”往往拥有无人监管的签字报账生杀大权后,将假发票派发给基层单位领导报销也就不难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官员私开发票,虚报开支套取公款并非什么新鲜事,甚至一些贪官看到发票就两目放光,就像见了“唐僧肉”一样,看到了谋财的机会。比如,江西省分宜县粮食局原办公室主任四处搜集发票,面粉店、超市、火锅店、酒店、食品公司、服装店等,只要是能找来发票的地方,都成为其下手的目标,甚至发展到在厕所中看到一张发票也要捡起来,留待报销,说来真是可笑、可悲又可恨。比较起来,河南周口这位“派发票”的政法委书记显然技高一筹,他不断地搜集各类发票,烟票、酒票、茶叶票、家具票、购物卡票等等不一而足,他不断地找寻契机将发票转嫁给基层单位和个人,或是节庆假日或是干部调整之际,总之,只要能够“逮准”机会就会将发票实数派出手,这位“高明”的书记可谓精通“发票之道”。这种行为无一例外地揭示出一些腐败分子,信念动摇、党性缺失、纪律涣散、规则无序的本性,到头来守不住廉洁底线去触碰法律红线自然难以避免。
回头来看,近年来,公款吃喝费随意变成办公用品费,个人消费轻松变身公务账目,通过虚开、多开发票来变通处理成了一些当权者屡试不爽的“常规武器”。毫不夸张地说,假发票开支成了不少单位和部门占有公务开支资源的“杀手锏”。有关部门对此尽管予以打击和规范,但一些基层单位依然想方设法采取假发票开支的老办法,把各类费用指标“舔得干干净净”。梳理中纪委数据发现,仅车轮上的腐败一项,2013年就查处6352起,“油发票报销”等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当前直接行贿受贿等腐败案件不断得到查处的同时,发票腐败之所以在不少单位和部门“流行”,是因为这项开支腐败一直游走在被查处的“半真空地带”,是因为一些领导害怕公务开支完全公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因为少数领导干部担心失去自己的“开支特权”,加之在单位实名举报公务乱开支者非但无“好果子”可吃,甚至连自己的饭碗都有可能在穿小鞋中被实权者敲掉。如此以来,纵使有中央廉政的高要求、社会各界的强呼声、网络举报的硬推行,公务开支阳光化年年喊、月月谈、日日唱到头来无非是穿上“假发票马甲”公开,看不到开支真正公开的“里子账”。
打蛇打七寸,“发票书记”腐败案虽是个案,却反映了当前发票管理、报销制度存在很大漏洞,公务开支中假发票报销存在着审查不严、支出不实、监管不细等诸多问题。杜绝假发票开支并非难事,既不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识别,也无需财政、金融、审计、纪检等部门费尽心机明辨,只需中央高层给公务开支装上“法制眼”,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以法规形式无条件推行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公务开支公开化、透明化、具体化,列明详细具体细致的费用指标清单和相应的开支明细清单,在所在地、所在单位及部门公之于众,全面接受公众的公开监督,做到未公开的开支不准入账报销,打消利用假发票开支者的歪念头。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和实施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法律法规制度,对采取假发票违规开支的领导给予就地罢官撤职追究其经济责任和相应的刑事责任,对违规报账开支的员工一并追究其经济责任和相应的刑事责任,消除假发票开支者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在此基础上,对敢于实名举报假发票开支的群众给与公开重奖,做到该提拔的大胆提拔、该重用的公开重用,真正营造“举报有功、造假追责、贪腐有罪”的良好氛围,切实从源头上发挥法制的约束作用、体现群众的监督作用、彰显举报的警胁作用,让群众掌控单位公务开支的“金钥匙”,避免意欲腐败者乱开和偷开公务“开支门”,让“阳光普照”的公务开支赢得民心、获得认可。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新时期如何做好商会秘书长工作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PPP模式下的政商关系分析(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