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低廉“救命药”断货何时休? | 来源:大连日报 点击数:505次 更新时间:2015/8/26 8:20:20 |
“如果找不到这种药,孩子只能用国外替代药品,近6000元一支的价格将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弃治疗”。8月4日,广东一位父亲在网上发布“求药帖”,他两岁半的女儿患肾母细胞瘤在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术后正在等待化疗,急需放线菌素D救命。放线菌素D是一种便宜的救命药,1支不到20元,患者每天只需使用两支,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每个疗程用量不会超过12支。由于药品价低,使用量少,厂商没有利润,放线菌素D断货,令不少肿瘤患者陷入困境。
(8月24日《长江商报》)
药企不是慈善机构,不能干赔本的买卖,放线菌素D属于医保报销的药品,不能随意涨价,加之使用量少,厂商没有利润,哪来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放线菌素D断货实属药企的无奈选择。其实,还有不少类似的低价药品也遭遇类似的命运。患者为了救命,只好用国外高昂的药品替代,医疗成本急剧加大,向大病方向迈进,若患者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这无疑增加了大病医疗保险的资金压力。
显然,为了避免或摆脱上述窘境,对那些生产廉价救命药的药企必须适当放开价格。提升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就得让药企有钱赚,其销价必须高于其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对那些廉价救命药,应取消针对每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日均费用标准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为了避免药品涨得太猛,有关部门可以对药品的销售利润予以必要的指导和限制,或者予以财政补贴,平抑药品售价,减轻或不增加患者的买药负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药企提价忧心忡忡,国外同类药品的售价就是参照系,若国内药品提价涨过国外同类药品,国内患者还会买吗?在平抑药品售价又保障药品生产供应的问题上,我们应当相信市场调整的力量,用市场的手段对一些廉价救命药的售价予以调整,是解决“药荒”的好思路,千万别回到计划经济的老思路上去。同时,还应推出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等相关政策,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积极组织低价药品的生产,保障低价药品的供应,建立统一的低价药品储备、调配机制等等。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有些东西比“门撞脸”更可怕 下一篇:扩展巡视范围有助反腐深入推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