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改善民生持续发力 改革纵深不断推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55次 更新时间:2015/8/7 9:28:03 | “十三五”引起规划万众期待,笔者期待的是在改善民生上将会出台哪些具体改革举措。
改善民生根本是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民有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于民众而言,“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尤其是在当下,物价高,货币购买力比例下降,生活压力逐渐加大,手中有钱才能切实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钱从哪里来?一个事实是,工资是民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只有收入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应对物价上涨时“从容不迫”,也才能敢花钱,敢消费。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强劲的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曾经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六是体制机制改革,七是协调发展,八是生态文明建设,九是民生,十是扶贫开发。这些内容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有机统一,关键是提高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不仅要求改革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和公共领取方面的财政投入。更要求在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补助力度等“现实层面”有切实举措。
众所周知,收入问题是制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扩大的要害,而劳动报酬占比不仅关系到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更关系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攀升,1986年我国GDP总量是1万亿元,2009年达340507亿元,增速达34倍多。与此同时,在GDP的年年攀升中,国民的收入未能同步增长。
统计显示,从1995-2007年,如果去掉通货膨胀率,国家财政收入累计增长了6.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1.7倍,农民才增长1.2倍;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虽然这一局面近年来有所改变,但依然不太乐观。数据对比最能直观说明问题,“十三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缩小城乡、不同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将成为改革重要内容。
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无疑在上述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民营企业因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角色”更为关键。据统计,有80%以上的劳动力在民营企业里就业,各地的事实也说明,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贫富差距越小。
政府制定的“收入倍增计划”,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企业,只有企业将员工的工资增长形成制度性安排,并不折不扣的执行到位,政府制定的“收入倍增计划”才能成为现实,民众的工资才能不断增长,获得较高报酬方有可能。
可必须要看到,企业不断增长员工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必然增加,如何消化这一成本?企业能否承受?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企业没有利润支撑员工不断增长工资,涨工资就是空谈。一个现实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融资难等诸多因素,使企业、尤其是代工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随之收窄。加之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使得企业难以通过产品涨价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
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有效化解涨工资造成的成本上升压力,只有如此,才有不断为员工涨工资的能力,使涨薪能够落实到位。如何化解?长期之举是转型升级,以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替代贴牌加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不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生存。可是,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而艰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企业的“涨工资压力”难以通过转型升级来化解。这就需要在减轻企业负担上寻求化解之道,譬如,减税、降低融资成本、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均是帮企业化解压力之道。企业负担减轻了,这一块的成本就随之降低,利润空间就会得到增加,涨工资的成本压力就能从中得到一定程度化解。
可见,在企业转型升级短期难以见效的现实下,若想员工能够不断增加工资,获得较高报酬,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无疑至关重要。这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需要政府通过有形之手为企业减负。当企业都能落实员工“收入倍增计划”,民众“收入倍增计划”便水到渠成。这对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怎样强调也不为过。期待“十三五”规划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将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坚持方针把方向 汇聚合力两手抓努力开创“两个健康”新局面 下一篇: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