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救市是处理系统性危机的第一步 | 来源: 点击数:659次 更新时间:2015/7/10 9:12:04 | 如果说股市崩盘已经在向金融危机演化,那么现在中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可能的系统性危机。救市,已经不是一个证券专业领域的问题,而是关乎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问题。
要求政府救市的理由很多,其中专业人士和舆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如果不救市,将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将影响上市公司、券商、信托公司和银行,乃至影响宏观经济。可以说,这样的逻辑是正确的,也足以打动决策者。不过在救市政策明确后,如何救市,就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处理一个系统性的危机,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消灭危机源头,二是切断传递链条,三是做好善后工作。
在上周末证监会高调宣布救市后,救市正在向全民运动方向发展,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参与,参与者的努力方向也很一致,都是希望稳住股价,恢复市场信心。从笔者提到的处理危机的三个方面看,证监会领导的灭火大军,主要力量集中做消灭源头工作,其做法是稳定股价。但从这几天操盘效果看,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使市场信心遭到更大打击。
站在证监会角度,它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惹的祸,自己平了。既给市场以交待,也能日后减点刑责。所以证监会也是拼了。无论是稳定股指,还是限制期货做空,证监会做的都是技术操作,但问题的核心并未触及,即如何消化“有毒资产”和去杠杆。实际情况是,“有毒资产”消化了,杠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过来,利用技术规范抑制强平机制,但仍然消化不了泡沫问题。显然,全面接盘“有毒资产”不是证监会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就表现为,证监会虽然竭尽全力,但依然无法触及核心问题。
舆论对证监会救市不力予以批评,这或许是不公平的,因为至少两万亿的平盘股票,需要大量资金来接盘,而且这些资产是有毒的,国家队真心不想在这个价位入手。坊间多有批评,甚至国际顶尖高手也出谋划策,但这些评论建议都停留在技术层面,普遍缺乏大局观。
大局是什么,就是避免系统性风险。什么是系统性风险,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出现,更大的系统就是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因此,宏观决策者眼里的系统性风险不是股市,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高层考虑问题应该主要着眼于处理危机的第二个问题,即切断传染链条。
虽然央行同意向证金公司提供流动性,但央行周三才有新闻发言人说话,银监会甚至还表态说正在对银行进行摸底,这实际反映出,银行体系并未遇到冲击,管理层心中有数。当然,上市公司质押在银行的股票也遭到平仓威胁,但如果银监会要求银行暂不执行平仓协议,那么上市公司并无股东变动风险。
说到这儿,我们就会发现,救市的关键是确保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不发生流动性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证监会,是央行。只要央行公开宣布向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提供无限制流动性供应,那么危机链条就已经被切断。以央行管理者的经验,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并不急于表态。
因此,证监会主导的救市既然无法解决“有毒资产”问题,那么证监会的救市只能是起到安慰作用,这非证监会错误,历史经验也证明,救市效果往往有限,而且导致“道德风险”。此轮危机的爆发点就是去杠杆和消除泡沫,那么此时接盘“有毒资产”,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从宏观大局看,救市的最佳办法就是不在股票市场过度纠缠,而应该做好切断危机链条的准备。
让市场自然形成市场底,实际是政府理性选择。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三个,一是消灭投机者,二是重创配资公司,三是为社保基金入市创造条件。前两个目的就是挤泡沫和去杠杆,这也是证监会最初查处场外配资的理由。既然危机已经发生,那么干脆就将错就错,借市场力量,实现行政手段之目的,这也算证监会的工作成果。从周三盘面看,蓝筹股开始补跌,而中小盘股票开始企稳,那么市场底也在形成过程中。当股市泡沫进一步消化后,国家队可以快速入场扫货,最终达到一石三鸟效果。
当然,金融市场存在传染性,A股大幅调整,已经影响到港股、商品市场,乃至人民币汇率,但影响商品期货和汇率的真正原因是对实体经济的预期,这就要求宏观当局要拿出稳定实体经济的政策来。从中国经济目前运行情况看,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对商品期货和汇率构成一定支撑作用。
如果静下心来,回到政府救市的初衷,市场就应该明白,政府救的是金融机构,而不是股民,更不是投机者和高利贷者。
所以,面对非理性市场杀跌,投资者要原地趴下,做一次余则成,那么当大军入城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在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待遇,日后必然获得优厚回报。那些杠杆使用者,只能成为市场的牺牲品,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市场不得不付出的学费。
政府最后还要做好善后工作,要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只要梦还在,投资者还可以从头再来。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关上官商合谋之窗 打开政商共荣之门 下一篇:油气勘查对民企试探性放宽准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