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乱象丛生,亟待转变观念 | 来源: 点击数:420次 更新时间:2015/6/11 10:04:20 |
“饥渴”招商劳民伤财
当前,招商引资是很多地方的“头等大事”。因为政府对方向的把握有失偏颇、项目落地过程不够规范、上级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导致劳民伤财、怨声一片,主要表现有:
“水土不服”,破坏环境。有的领导为了个人政绩,不经严格审查和实地调研,贪多求快,不惜把一些产生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等污染性要素的项目也一股脑儿引进来。有的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于起点低、起步晚、产业基础差,为了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头脑发热,缺乏远见,把其他地区淘汰的项目转移过来,伤害的是生态环境。
关门打狗,雁过拔毛。招商引资前期都有一个谈判的过程,有的地方在谈判时说好给予合理的土地政策、实行税收减免、完善配套设施、帮企业招工等,签订相关合同,拍胸脯作保证。项目刚进来,地方政府急于获取利益,食言而肥,不顾企业死活,单方面撕毁合约。一些政府部门经办人员“吃拿卡要”,以收缴税费为名索要好处,更有甚者明火执仗,百般刁难,甚至逼走无奈的投资方,留下一堆烂摊子。
名不符实,坐地敛财。有的项目打着办企业的幌子,实际只是皮包公司。有的与地方政府私下达成协议,转投其他项目,本身无资质却能中标获得小区建设、道路施工、桥梁建造的承包权,工程一上马就挖空心思偷工减料,以至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有的投资者缺乏诚意,为诈骗而进入招商市场,往往以招商一方的资产作抵押,骗取贷款或转卖财产然后卷款而逃。虚假引资,投机圈钱,最终伤害的是普通百姓。
任何项目的进驻都应结合当地实际,综合考量相关因素。实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和专业判断的有效结合,找到多种利益诉求的平衡点,尊重多数人民群众的意见。
政策“优惠”应当有度
时下,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规定由县里征收的税费全免,县级以上的税收减半;项目配套用地免费使用,还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这些政策严重违反国家财税法纪和土地管理政策,被招商的企业往往通过税收、土地使用费等优惠,获得巨额利润,公共财产也通过招商渠道不当流入少数企业。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口企业,其出口产品被认定享受了政府补贴,违反WTO的相关规定,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出口国的反补贴调查,引起外贸争端。
引发招商优惠无度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考核导向出现了问题。当前政府考核官员的政绩,表现为有经济增长率就有政绩,地方官员就能得到提拔,因此,GDP冲动是各地招商引资乱象的深层原因。
随着土地资源渐趋紧缺、国家管理的加强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那种以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来招商的老路已日渐式微。因此,各地必须转变优惠无度的引资观念,正当、合理制定优惠政策,以环境和产业等优势在招商引资中取胜。
第一,严格招商政策的审定程序。政府发布的招商引资政策,是政府的法律性文件,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方能出台。政策、文件要经过政府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查,并向人大机关备案。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政策,要依法追究政府主管领导以及文件审查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二,改进干部考核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考核官员政绩,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把改善民生、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第三,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到招商政策的公开、透明,让民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要把政府的引资行为纳入群众监督之中。
第四,重视提升招商地软件。政府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凸显地域优势和产业集群特点,根据区域规划和发展要求,寻找和锁定潜在的目标企业、机构或领军型人才。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瓦房店市苹果首次出口美国 下一篇:招商引资频出乱象 民企投资理应善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