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简政放权红利哪里来?动真格! | 来源: 点击数:600次 更新时间:2015/5/13 10:27:01 |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简政放权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李克强总理讲的“三个小故事”,更让各界对简政放权充满期待,也具有一定担忧。
要知道,简政放权,取消各种影响市场活力的行政审批项目,就像剥笋,越到里面,剥出的皮就越像肉,下手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不仔细地剥,认真地剥,就会将皮当做肉留下来,或将肉当皮剥掉。
虽然说,市场经济体制下并不代表可以取消一切行政审批。相反,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强,需要更加严密的制度管控、制度约束、制度规范。
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在简政放权方面,可谓是用足了劲、使足了力气,不仅每过一段时间就取消或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而且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行政审批事项时的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需要面对的是,由于简政放权的核心是“权”,也就是说,需要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原本用得很滋润、很自在、很得心应手的行政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从而让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能够真正按照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仅需要有放权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放权的肚量和雅量,更要习惯于在简政放权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而从简政放权步伐加快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在制度层面上,动作还是非常迅速、效率也是很高的。凡是国务院作出规定必须取消或下放的审批事项,基本都已经落实到位。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则似乎又慢了一拍,或者说没有与取消或下放行动一致。在一些部门和个人身上,审批事项确实取消了,也不需要履行相差审批手续了。但是,在尚没有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处理上,工作效率下降了,工作水平和质量也降低了。因为,对相当一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突然失去了某些权力,失去了被人捧着、哄着、求着的机会,很是不习惯。于是,就试图从其他方面“捞”回来。结果,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新的麻烦、新的压力、新的负担。
这也意味着,简政放权,如果仅仅从制度层面入手,可能还无法达到最佳效果。要想让简政放权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从操作层面下手,把已经养成的权力习惯戒掉,让审批程序真正减下来,让行政效率真正高起来。
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要简政放权,就是因为程序太复杂,工作效率太低,给企业和群众造成的压力、带来的负担太多。最终,迫使企业和群众不想创业、不想创新、不想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活力就不可能得到释放,居民的创业热情也无法得到激活。因此,简政放权,就必须动真格,不仅制度层面的工作要做到位,操作层面的工作也要到位。就像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一样,不要过度相信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按照政策的要求去做,而必须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真正使政策不被半途截留、不打折扣。
从数量上讲,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取消了很多很多,按照数学公式,行政效率应当提高很多,企业和居民的创业创新动力也应当增强很多,市场的活力应当得到较大释放了。但实际效果可能会与理论分析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各种不合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相关的监督检查措施也要及时跟进,且不能以政府职能部门的自我检查、自我反馈为主,而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测试,看一看简政放权的效果到底怎样,看一看中央的政令有没有真正出中南海。只有这样,简政放权的目的才能达到,企业的活力才能增强,群众的创造力才能释放,简政放权的红利才能实现,企业才会在简政放权中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财富创造主体、经济活力主体。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简政放权须消除五大障碍 下一篇:四部委负责人权威解读: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钱怎么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