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不可任性”、“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的内容引发与会代表委员热议。
他们普遍认为,过去一年简政放权、权力清单等行政体制改革步步深入,动真招出实招,用权力的减法不断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但改革推进中也有放权“躲猫猫”、放下去接不住、放了权不作为等“并发症”,已经成为制约权力改革深入推进的拦路虎,必须下一步在深化改革中大力解决。
提前实现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14年简政放权成绩单,去年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
事实证明,政府权力“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例,取消注册登记制后,仅辽宁2014年新登记公司制企业增长了76%,形成新一轮创业热潮。据工商总局统计,自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以来,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
“灰色地带”蚕食改革红利
不少代表委员谈到,随着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改革的红利逐渐释放,但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些暗礁藩篱也逐渐显现。
国务院强力推进审批领域改革的过程中,一批审批权被中介从政府手中接过。这些具有官方色彩或背景的中介机构,或挂靠在政府主管部门名下,或由政府退休干部任职,与政府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行政影响力破坏市场公平。这些被称为“二政府”的“红顶中介”,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
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显示,近年来政府行政收费逐渐减少,第三方评估监测报告费用却不断增加,部分中介机构与主管部门形成体内运作,企业没有选择中介机构和议价的空间,“施工图审图费用方面,2013年较2008年前增加了近四倍,第三方评估事项中超过六成处于垄断经营。”有了隐形的审批权,依靠垄断经营,“红顶中介”成为贪腐重灾区。
此外,还有代表委员指出,放权还存在“躲猫猫”游戏——在简政放权中,有些单位为完成任务,把权力事项捆扎打包,以减少项目数量。少数单位把一些本应该取消的事项也进行打包处理,或者把风险大的权力事项和审批事项推出去,把有利可图的审批权抱在手中。
“这种用‘合并同类项’和‘躲猫猫’的办法精简权力,实质是一种简政放权的数字游戏。”赵皖平代表说。
放管怎样结合考验改革成效
原来由中央、省级掌握的权力下放到地方上,或者干脆取消了以后,基层能否“接得住”、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也是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馼说,简政放权一要精简二要地方能够承接下来,有些权力也许经过检验是可以取消的,但一定要注意工作衔接。简政放权要从实际出发,该放的放,该管的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简政放权的宗旨不是简单地减少政府部门工作量,而是要在精简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让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
赵皖平说,权力取消、下放是好事,但简政放权也需要科学的把握、对放权之后的管理做出相应的安排,否则放管脱节就可能造成问题。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审批取消后,这个原本是有一定科技含量且关系儿童健康的行业审查,现在变成了企业随意掌握的自行审查,造成了一定的行业混乱,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简政放权方向是对的,但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职能的真正转变,权力取消和下放后,政府如何更科学的监管将是下一步考验改革成效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钱学明指出,“要把原来侧重于审批的管制型政府,转变为侧重于服务和监管的服务性和责任性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