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新增就业远超预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今年就业形势如何——
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创出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达1322万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如何?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依然能保持千万规模,但保量的同时追求就业综合质量提升、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不仅超额完成2014年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还超过上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创出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不过,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规模虽持续增长,但同比增幅缩小。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我国能否再创造至少10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都阳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沿用的‘新增就业’,实际上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只有当新创造的岗位数量大于消失的岗位数量,经济体的总就业数量才会增加。”都阳说,由于“新增就业”难以精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目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多使用非农就业总量变化来观察总体就业岗位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
“近年来,我国虽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劳动力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以非农就业总量来观察,岗位也一直属于净增长。”都阳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总就业净增1070万人。在都阳看来,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总就业量仍能保持增长,与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有关。
2014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63.65万亿元,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对应的GDP数量为6365亿元。这意味着,单位GDP的增长所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经济在较低增长速度下运行,但完全可能提供足够的岗位。
“考察增长的就业效应,可以用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度量,即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从短期看,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大改变的情况下,就业弹性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据测算,未来几年,即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潜在增长水平,每年也可以创造出1000万左右的新岗位。”都阳说。
劳动力市场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供求关系平衡,都阳认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创造之间的关系,涉及劳动力需求。与此同时,供给端的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6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较上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则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相比需求因素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更稳定和持久。其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市场政策所应关注的重点。”都阳说。
不能单靠供求关系变化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劳动力短缺现象频繁出现,劳动者在供求关系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因此,应该看到就业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如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劳动条件趋于改善等。”都阳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水平达2864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首都经贸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时,应从非正规就业岗位逐渐向有技术含量的高端岗位倾斜。比如,发展老龄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释放新兴产业等具有前瞻性产业的潜力,培育更多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岗位,从而实现稳增长和促就业良性互动。
专家指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进一步改善就业质量,不能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者工资水平、劳动条件、社会保护水平提高的同时,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如果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企业、行业乃至经济的竞争力将下降。
“如果不能实现就业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双赢,单纯追求就业质量提升是不可持续的。”都阳认为,进一步改善就业质量,将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通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鼓励创新、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才能可持续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结构性问题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但同比增幅也在缩小,从2010年的5.99%下降到2013年的3.48%,2014年较2013年仅增加了12万人,增幅不到1%。从净增就业指标看,2010年达到峰值1365万人,此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1138万人,2014年又降至107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经济放缓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是存在的。
在都阳看来,通过宏观政策相机决策,努力实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是目前的首要目标。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大幅减少,维持劳动力市场总量关系的平衡压力并不大。不过,劳动供给的日益稀缺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越来越紧迫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日益显现。”都阳认为,一方面,结构调整将产生对人力资本的新需求,而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能否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仍存疑问;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张,结构性失业的苗头已经显现,未来仍将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构成挑战。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更长远目标,是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实现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提升,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