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服务常识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服务常识
     服务常识 > 媒体报道
 
“涉塑”酒为什么一再“闹鬼”
来源: 点击数:712次 更新时间:2014/4/18 9:43:08

   “酒鬼酒塑化剂仍严重超标427%”的消息一出,让原本寄希望于春天的白酒行业头顶上的“塑化剂”阴云欲挥却更浓,有网友戏称:“待到春花开,怎么还是你?”

  曾记否,2012年在“酒鬼酒涉嫌塑化剂超标260%”的事件被曝光后,就有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声称:“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塑化剂DBP含量为1.08mg/kg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虽然难以指定这种说辞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但作为官方机构,给出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难免会引起民众的失望,也不乏怒说“其言论根本就是无视民众健康”者。此事件当时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也证明了这种说法没有起到安抚消费者内心不安的作用。

  事件发生后,各企业纷纷声明自己与“塑”无关,相关单位及专家们也轻描淡写“塑化剂对人身的伤害不大”。有网友直言:“少拿科学说科学的事儿,谁信?你说无害,也有相关科学研究表明,DBP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确,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他们对于哪些东西有毒?如何控制其食用次数和数量才能确保身体不受到伤害完全无从知晓,“连个国家标准都没有,民众又从何去了解那些科学数据”?

  笔者认为,在此事件中,不论是负责人的“1斤无害说”还是北大教授李可基发表的“三聚氰胺、塑化剂无害论”成为众矢之的,都在情理之中。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之所以敢怒言相对,并不是因为在意究竟谁的说法更科学,而是民众打心眼里对专家和相关机构产生了信任危机,而归根结底是因政策不完善与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此次“涉塑”新闻一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很快就在网站上发布了消息声明“酒鬼酒风险监测塑化剂指标未发现超限量值问题”,该局同时声明,“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开展的跨年度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亮剑行动’中,已将白酒塑化剂作为重点。”实际上,在资讯传播迅速的今天,该局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选择及时回应的举措值得肯定。不过,“迅速”回应并不一定意味着“给民众一个真诚负责的交代”。

诚问,既然“已将白酒塑化剂作为重点”,那么,塑化剂问题从发生至今已近两年的时间,为何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莫非中国式政策难产又一次降临在“塑化剂”上?不必讳言,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深谙“热回应冷处理”之道,使得部分热点事件陷入了“虎头蛇尾”的尴尬。起初的热热闹闹之后,有关部门的调查往往跟着舆论关注一起悄然退潮,事件真相和问责追究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清澈见底。

  市场经济必定是法制经济。忽视法制的完善而一味任由所谓“市场规则”摆布,不仅不会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反还会严重制约市场的良性发育。市场经济呼唤法制的约束,更呼唤强大的执行力。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政策的完善,更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健全监督机制,整体提高政策的执行力,避免“选择执行、条件执行、象征执行、拒不执行”等情况发生,使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公信力严重降低。如何高效并合理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成了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立即实施相应健全的法规政策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6批产品检出禁用物质 下一篇:银行业薪酬面临尴尬局面
 
   友情链接:海力网辽宁省市场信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