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拿烟熏腊肉当致霾的“替罪羊”避重就轻 | 来源: 点击数:496次 更新时间:2015/1/26 8:21:33 |
继四川达州市环保部门官员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后,重庆市日前再次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引发舆论关注。新华社昨日也就此发表时评质疑,“传承了数百年的烟熏腊肉,竟要为当今日渐糟糕的空气质量负责”,并称“动辄拿厨房油烟、烟熏腊肉等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来当致霾的‘替罪羊’,难免有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的嫌疑”。(1月25日《新京报》)
烟熏腊肉不能说完全没有污染,但总归只是“存量污染”,既不是当下“十面霾伏”的增量因素,更不会是核心因素。因此,拿烟熏腊肉开刀,“突袭和强行关闭”腊肉工厂,开展集中整治烟熏腊肉、露天焚烧和柴火鸡餐饮专项工作,在公众看来,很像是选择性执法,是专挑“软柿子”捏。雾霾锁城,地方当然不能无所作为,也需要给市民一个交代。但是,无论是治理工业污染,还是治理建筑工地污染、机动车污染等,都是“硬钉子”,不仅很难碰,而且很难短期取得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地方治霾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烟熏腊肉、餐厨污染于是被选中。官员可能因此得到了看得见的政绩,公众却未必会因此获得更新鲜的空气。更何况,烟熏腊肉既是地方传统,也是公民权利,不是地方想禁就可以发文件禁的。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官方行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凡事必须找到合法依据。禁熏腊肉背后的治霾政绩追求,值得警惕。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莫让送温暖成“秀温暖” 下一篇:政府工作报告 |
|
|
|